chuan.us 网摘
王川:随感合集 – 回报递增 / 时间压力 / 聪明和智慧 / 认知和自信
回报递增的事物的特点:
边际成本为零 (或者不断迅速下降),
传播成本为零 (或者不断迅速下降),
高度可组合性,可以不断被引用,组合,构建更复杂的事物,
不断加速的扩展性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并占据新的规模更大的市场)
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能力,远比优化能力更重要 (回报递增的环境内,优化这个概念根本就不适用。)
为什么做空者在整体格局上是傻* ?
因为,如果做空判断是正确的,随着股价下降,继续赢利的空间也收缩,是一个回报递减的操作。
但是,如果做空判断是错误的,随着股价上涨,亏损也迅速上涨,甚至指数型上涨,这是一个风险不断指数上升的操作。只看到眼前短期的利益,没有理解”回报递减/风险递增”的整体大格局,最终会获得和其德性匹配的下场。
人们去做”回报递减”的事情的唯一原因,是觉得可以马上获得一定利益,回报递减是以后遥远的事情了,就不管了。人们不去做”回报递增”的事情,是因为这些事情都有一定门槛和爬坡期,不过临界点之前无法获得回报,所以要么不愿尝试,要么没坚持到临界点就资源耗尽破产了。
屈服时间压力的恶果还有:(摘自 Secrets of power problem solving, by Roger Dawson )
第一,没有花时间获得足够和全面的信息输入。
第二,没有仔细全面分析。
第三,把重要的信息忽视了。
第四,把自己可能的选择主动削减了。
第五,没有和足够多的专家去咨询。
第六,没有找到足够多的帮手和伙伴来解决问题。
第七,看到一个勉强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把它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贸然行事。屈服于外界给你的时间压力,是作茧自缚,甚至给自身迅速带来重大损失的捷径。
要把拒绝外人给你安排的时间表,变成一种默认的习惯。
聪明,就是有能力解决一个具体的困难问题。智慧,就是始终让自己有很多选择,以至于根本不需要被迫去解决什么刁钻困难的问题。
认知的不同阶段: 1/ 意识到自己以前停滞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非常可笑。
2/ 意识到所有人都停滞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有些地方比普通人高明,有些地方极为可笑。
3/ 意识到认知泡沫这个东西是无法劝诫的,劝诫是很讨人嫌的行为,只有等当事人的泡沫破灭,遭到重大损失后,才有一点点可能改变。但人性本质还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
4/ 慢慢学会在不同观察角度和认知泡沫之间无障碍切换。
人沉浸在自己的认知泡沫里面,不遇到重大损失,根本不可能考虑改变认知框架。从这个角度看,损失越早,越好。
王川:从刘邦的自吹自擂看区块链
加密算法的本质是:弱者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被强者侵犯。从私钥算出公钥非常简单,反方向要从公钥推出私钥,这个计算难度高到几乎不可能。弱者只要掌握自己的私钥不泄露,就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加密资产,不被强者侵犯。
王川:从间歇性断食看躺平的正确姿势
通常对于“间歇性断食”的流行做法,是一天只吃两餐 (比如午餐和晚餐),所谓 16/8, 午餐十二点开始,晚餐八点之前结束,只有八个小时在进食。这样晚餐结束到第二天午餐开始,有十六个小时的间隔没有进食。英文里“早餐”为 break fast, 就暗含“打破 (break) 断食 ( fast) ”之意。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以一天只吃一餐,这样连续 23 小时不进食;甚至可以从第一天的晚餐结束,到第三天的早餐之间,连续 36 小时不进食,这样可以加快减肥的进度。断食期间,仍然可以喝少量水,茶或(不含糖的)咖啡。间歇性断食并不适用所有人,但对于体重超标 ( BMI > 25 ), 营养过剩,很少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大部分人而言,是一条减肥和促进健康的正道。
断食在实践中的最大障碍是来自家人,同事和周边狐朋狗友的压力。对抗这种压力,首先需要多读书。
王川:为什么优质 NFT 潜力远大于实体收藏品 (一)
买家并不拥有作品的传统意义上的版权,而只是对于那个 NFT 的产权。但艺术家和收藏者本身是一个共生共赢的关系,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共同合作互相照应,艺术品才可以不断升值。这个产权通过公开宣传拍卖的方式,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当然,任何其它人也可以复制原作品,再造一个 NFT, 但并不会获得多数人的承认。
为什么在传统艺术收藏品世界,大家对承担购买艺术品后,被别的专家鉴定为膺品而不值钱的风险, 心安理得;而对 NFT 这种看似陌生,但鉴定真伪的成本几乎为零,让鉴定专家失业的新媒介,却怕得要命?
那么,对 NFT 而言,你怎么证明,这幅作品是来自原作者认证的真迹?通行的做法,是在主流拍卖网站发布之前,同步在各大社交媒体发布消息,作为一种旁证。对于在 Instagram, 推特,脸书拥有上百万粉丝的 Beeple, 这非常简单。所以原创者维护自己实名(或者相应的艺名)在各大社交媒体的长期存在,是必须要提前完成的工作。
王川:为什么你买了腾讯亚马逊特斯拉比特币,还是很难发大财
美联储是事实上的世界中央银行。长期看,因为美联储承诺会不断增加货币供应, 保持 2%左右的年通胀率,所以世界上最优质的资产,相对于美联储零成本制造的法币的价格,是会不断增长的。
大部分企业债券和理财产品,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的劣质资产,好的时候最多百分之几的利息,坏的时候可能亏光全部本金。
一旦操作失误,因为人性的价格喵定效应,几乎不可能愿意改错。比如你把优质资产一百元卖掉,如果后来股价涨到 110 元而没有降回来,你心理上就出局了,不愿意在高价重新买回优质资产,因此与优质资产距离越来越远。
距离越来越远,就越不情愿,就越不可能把劣质资产置换成优质资产。对于优质资产而言,挽回错误的代价随着时间流逝,大概率指数级上升。
任何“结果不对称的坏”的投资行为,长期看都会阻止你变富。只有不断拿优质资产,去置换整体上回报潜力更大/垄断型更强的更优质的资产,才是“结果不对称的好”。
王川:去中心化的流动性黑洞,和区块链第一法则
流动性,就是钱的一种文邹邹的说法。它还包含了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就是资产可以迅速 (最好是几分钟,不要等几个月甚至几年,黄花菜都凉了)从一种状态流动变迁到另外一种状态(俗称“变现”),而在流动前后资产的价值没有较大的打折损耗。
王川:活下来就好,及时出场就好
活下来就好,出场就好, 它的最本质底层逻辑是,在实力不够,风险成本远大于潜在回报时,不要去和别人硬拼,白白消耗自身能量。
凡是对手可以出招反制的竞争行为,都属于低效甚至无效竞争。而在竞争对手无力抵抗或者放弃退出时,再出招,才是高效竞争。 只要你在这个方面有足够的自律和耐心,修炼内功,假以时日,周围那些不自律的人迟早都会自我毁灭,然后你可以相对轻松地在一个缺乏强劲对手的环境下,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迅速提高实力。 把道理想通后,就可以理解自律的成本往往最低,而和别人正面消耗硬拼的成本非常非常高。让那些**们去互相厮杀消耗吧。
王川:一年读五百本书,让你每天高潮迭起
登上山顶的人看到的景色都是一样的,只有在山腰上才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
内卷化世界的人爱装 b, 把一些底层逻辑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云山雾海绕来绕去,讳莫如深。外卷化的世界,逻辑简单清晰,干柴烈火,大家都很忙,有很多活要干,有很多新的空间要去探索。
王川:宁要高维度抽象化的草,不要低维度具象化的苗
虚拟化的个人信用,品牌,思想文化等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正是因为它是在成千上万人大脑中的一个虚拟概念,所以很难被物理外力或灾害彻底破坏,反而是一种高维度的反脆弱的财富。当年张大千逃难的时候,他就很潇洒,对家人说,我还有一双手呢,我只要还能继续画画,财富就能源源不断地到来。张大千下半生云游印度,欧洲,阿根廷,巴西,美国,港台,自由自在,主要就是因为他拥有的是高维度的财富。
不管是人, 还是公司, 抽象化程度越高,向其它维度连接扩展的可能性就更多,也就更反脆弱。
宁要高维度/抽象化/反脆弱的草,不能要低维度/具象化/脆弱的苗。这是一个非常深刻,非常痛的感悟。
王川:实力决定意图,工具决定价值
另外一个常见的商业现象是为了做某个产品服务,做了一个工具,后来发现工具有通用性,然后工具本身演变成了更大更成功, 估值更高的产品。如亚马逊云服务,slack 等等。slack 最初就是游戏开发者为了内部沟通搞的工具。换句话说,在揽下瓷器活的时候,硬着头皮搞了个金刚钻,然后发现金刚钻更好玩可以干更大的瓷器活。金刚钻比瓷器还要值钱。
王川:不思考临界值的决策机制是愚蠢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常犯的错误是:
第一,盲目乱动,耗费大量自身能量,而并没有事前对获取目标的阈值有一个系统科学的分析计算。往往低估成事的阈值,或者说根本不知道阈值高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第二,没有花更多时间去搜索,或者等待,阈值更低的目标物。
第三,没有通过系统的积累,把自己的力量大幅度提高 (在不增加过多能量消耗的前提下)。力量提高后,就可以轻松攻取更多阈值更高的目标。
第四,没有做一些各种能耗低的测试,去发掘那些看似阈值高,但实际很低的目标物。
饥渴的客户找上门来,从阈值的角度来看,阈值是负的, 你不用花任何努力,是客户来找你。
王川:为什么摩尔定律一直没死,但人们还会继续预测摩尔定律要死
事后看这个技术演变,里面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总之,就是更多钱,更多人,更好的工具,更快的通讯,多个提高晶体管密度的解决方案齐头并进,这些解决方案中冒头的最佳方案,肯定会不断超越以前的解决方案的效率。但是在那个赢家冒头之前,我们很难提前预测哪个方案会胜出。而悲观者,只是看到自己的技术路径的局限,无法看清,也无法全面理解其它的几千个他看不到的创新, 再加上这些早期创新的内在不可预测性,所以从他的视角来看,悲观情绪是非常有道理的。
“预测摩尔定律要死掉的人数, 每两年翻一番“。
王川:出钱最多者的视角,才是上帝视角
从投资角度看,真正的上帝视角,是买单的客户 (不是免费的用户) 的视角。因为客户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个选择,要花钱买这个公司的产品,而不是另外一个公司的产品。
凡是没有真正从掏钱买单的客户的角度去深刻理解一个公司的分析研究,大概率都是扯淡。
这也是为什么因为某个单一视角做空一个公司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你不能保证你的视角是全面的,如果在别人的视角里他觉得有价值,他愿意出大钱,做空者就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
对于一个政客而言,其支持者基本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反对者的观点。
“It is so nice that the shackles have been taken off me and I can now fight for America the way I want to.”
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占美国人口的接近一半,他们不在乎他的私德,他们关心的是特朗普是否愿意为他们的个人利益,尤其是就业,非法移民造成的安全问题等等,而奋斗。只要特朗普把支持者最关心的问题做好,或者说没有别的政客能够比特朗普做得更好,这些支持者就不会改变观点。而反对者攻击特朗普的私德,对于支持者而言根本无所谓。
王川:用摩尔定律武装自己
对于个人而言,要把摩尔定律的机制用于自身的发展,就需要尽量做有这么几个特征的工作:制作成本低,边际成本低,分发成本低, 通用性高,有长期价值。
如果有几百万人以上的分发渠道,获得几百万人的信任,商业模式会自然涌现。即使你自己不知道套现,会有别人来请你帮你套现。
但最后套现并不是最终目的,有最大数目的信任你的潜在客户和受众,就是最大的财富,不要为了短期利益而辜负他们的信任。
王川:抛弃对世界的一厢情愿
一旦放弃一厢情愿,以高度的现实主义不断调整对世界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路会越走越宽,越来越容易。
我们寻求外人帮助,一定要放弃自己一厢情愿的角度,要从对方自身利益,设身处地的考虑,这样才能有效影响对方。
不仅要让自己有用有价值,而且要让很多人都知道认可自己有用。只要你有用,只要很多人知道你有用,就不愁在未来找到各种各样源源不断的合作者。
要成为一个好的哲学家,必须不形于色,(思维)清晰,不存幻想。一个发了大财的银行家,拥有一种可以在哲学领域有所发现而必需的品质:就是实事求是,看清问题本质 ( seeing clearly into that which is ) ”
王川:创新扩散的理论模型和误区
创新产品的传播规律的理论,最早来自一本书,叫做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作者是 Everett Rogers, 这本书是 1962 年出版的,他把社会上的消费者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创新者 innovator
第二类是早期采纳者, early adopter
第三类是早期多数, early majority
第四类是晚期多数,late majority
第五类是死不改悔的落后者 laggard
我们所有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因为自己不看好某个产品,就认为这个产品没有前途。但多数人实际上属于”晚期多数“,”落后者“, 所以他们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早期采纳者“是否在迅速增加,是否可以跨越鸿沟到”早期多数“。这个逻辑引申到 宗教/艺术/文化/政治上同样有效。
改变一个人的观点,也许主要靠说理。但是要改变一群人的观点,主要靠的是传播和网络效应,如果不能让正确理念完成从”早期采纳者”到”早期多数”的扩散,那么基本上不可能改变主流群体的错误观点。
王川:论决策机制和纠错成本
在必然有错误和偏差的情况下,纠错的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但实践中根据情况变化,要做到迅速纠错,非常困难。一个重要障碍是纠错必然会有成本,纠错成本必然会和一些短期局部利益发生冲突,纠错成本越大,纠错能力就越弱。因此对于一些重大决定,尤其是不可逆或者可逆成本极高的决定,要极度慎重。决策的速度,要和纠错成本直接挂钩,纠错接近零成本的行为,要多去大胆尝试。
当利益和纠错成本矛盾时,纠错成本永远优于利益,因为错误和偏差是必然的。无法纠错造成的巨大损失迟早将吞噬所有的利益。
王川:理解别人错误观点背后的原因更重要
当你清楚知道为什么别人会执着地犯某个错误,而你自己为什么正确的底层原因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兴奋和淡定交织在一起的感觉。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因为你把事情搞清楚了, 未来对你而言确定性就更大,体内多巴胺爆棚,你就不像周围人那样,因为对未来不确定而带来的强烈的恐惧和不淡定。这对人平时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等等非常有好处。
王川:重要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
决定房价的最重要因素是位置,位置背后最根本的因素是就业市场的增长和人口的增长。而影响就业市场的因素,往往是看不见的, 甚至非常遥远的。
信贷扩张的时候,离钱最近的公司和个人,受益最大。他们拿到央行的钱,然后去放贷,投资,所到之处,房价和其他资产价格被推高,形成正反馈,还会催生各种影子银行体系的繁荣, 这时候有房有资产的人的金融财富迅速增加,看上去像天才。各种高逼格的致富方法论也应运而生。 其他大部分人还没有被增加的流动性所惠及,老老实实出卖体力赚辛苦钱的人还在九九六努力挣扎,蜂蜜还没有流到外围,暂时还看不到日常生活物资的价格上涨, 但是人们已经要为房价的上涨买单,或者被央行人为制造的价格信号所诱惑也去参与投机。
当蜂蜜渗透到外围,开始影响日常生活物价指数时,央行会采用各种手段减少信贷扩张,平衡物价指数。但这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些金融资产的市值会因为来自信贷源头的蜂蜜的减少而突然暴跌,这就是 2018 年底美联储不断缩表的后果,导致 S&P 指数一度下跌到 2300 点左右。直到美联储官员出来表态要迅速结束缩表, 才稳定了市场。
如果信贷萎缩持续时间稍微长一点,央行坐视不管,不加蜂蜜,那么杯子边缘的蜂蜜也会突然消失。这就是 2008 年九月雷曼破产后的现象,整个商业票据 (commercial paper) 市场突然冻结,几个月内油价从一百四十美元一桶跌到三十美元。
投资创业者想要赚钱,但是如果对于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中央银行,信贷的创造,扩张和萎缩的机制,缺乏一个基本的理解,不能顺大势而为,难道不是一件极为荒谬可笑的事情吗?
王川:除非你和瑞士行长睡,否则不要炒外汇
没有任何优势的小投机者,想在外汇市场取利,几乎不可能
王川:论信息与整合
知道得越多,就感叹为什么不早花时间去知道更多,而是像无头苍蝇一样被各种噪音和假象干扰误导,浪费大量精力去盲动。
有一点毋庸置疑,所有人都无法知道客观世界的全部真相。
王川:我和苹果公司,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我反思为什么一再错过苹果的成长历程时,我总结了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对新事物的发展视而不见,拒绝仔细了解其内在细节,沉浸于内心对其贴上的简单标签。 二)当新的发展,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原先的偏见相悖的时候,我不断的找借口来自圆其说,不断地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安慰自己,不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丧失了冷静客观分析的立场。 三)当自己的观点终于开始被客观事实改变松动时,没有以发展的眼光,冷静定量地分析未来前景,而是继续担心负面因素,祈求公司股票下跌捡便宜,因而错过公司的成长。
王川:再论选择权
最好的行事方式就是平时有意识地构建各种网络,给自己制造很大的腾挪的空间,游刃有余,没有什么绕不过去的问题。
扩大时间的选择权,才有能力不断扩大别的方面的选择权,所谓 “at a time of my choosing”。时间选择权是最基本的选择权。没有时间的选择权,其它选择权则失去意义。
王川:成功的关键 = 网络网络再网络
关于 Andy Warhol, 只需要知道他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就够了: “不要思考如何创造艺术,就去做好了。让别人去评论它的好坏,是爱它还是恨它。在他们还在决策的时候,创造更多艺术”。 (Don’t think about making art, just get it done. Let everyone else decide if it’s good or bad, whether they love it or hate it. While they are deciding, make even more art. )
王川:2018 年岁末,七点随感
金融市场资产的短期价格波动,一个主要因素是信贷的增量,而世界金融信贷的增量目前主要取决于美联储的利率和资产负债表伸缩的政策, 这是二战后建立的 Bretton woods 系统所开启的。
金融资产的通胀,和实物价格的通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很多人误以为媒体吹捧的成功者有三头六臂超人的能力,但实际这些人只是信贷扩张时被风口吹起来的普通人而已。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都会有泡沫,但二级市场信息透明得多,是个照妖镜,泡沫也会破得更快。一级市场有可能把一些虚假的估值和庞氏骗局隐藏几年,十几年,误导一大批人耗费大量资源做无效的工作。
未来十年内,最大的趋势,很可能是一种把当下各种技术综合连接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应用,它在目前还为大多数人所不知或者误解,甚至直白地放在人们面前也会被鄙视和忽略。它的潜力,甚至可能被它的每个局部的参与者都严重低估。它的出现可能将在很短时间内,把很多形而下的知识体系和财富变得一钱不值。与其每天费力埋头拉车,不如多读一些哲学和科学史的书籍,为及早捕捉住新趋势,提前做好准备。
王川:2024, 石油工业的我靠时刻
中国对原油需求的增量,是国际油价过去二十年暴涨的最本质的决定性因素。
2014 年全球原油价格的下跌,主要来自于页岩油的产能爆发。 2018 年原油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似乎来自于以中国为主的需求增长的停滞。
王川:从编程技术的变迁看程序员的不连续性
从编程技术的演变史看,形而下的工具之淘汰和不连续性的变迁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往往来自于和工具本身毫无关系的,更高一层的计算平台模式的改变。
王川:为什么特斯拉是做空者的最爱?
任何时候,如果攻击某个个体的行为,成本低,而可以获得不对称的高回报,那么这种攻击行为注定会发生。这是客观现象,是数学上的必然,和道德无关。
做空者一般喜欢关注的目标,是本身对于资本市场依存度比较高的对象。比如说,杠杆率比较高的公司,对债券市场依赖度比较高的公司。这类公司,一旦失去市场的信心,越过某个临界点,发生流动性危机,无法在市场上融资,或者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收紧账期时,那么负面消息有可能推波助澜地使公司的破产变成现实, 这就是所谓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投机者作为一个群体,大多数都是趋炎附势,看到强者就去竞相追捧,看到弱者就纷纷上去踩一脚的。为了避免成为职业做空者的猎物,上市公司必须有强大的现金储备,尽量降低对于短期债券市场的依存度。
王川:我从温哥华的八零后营销大师 Dan Lok 那里学到的几点经验
dan lok
你必须自己花过很多钱购买某个服务/商品,你才能理解那些客户的心理,你才能更好地对他们销售。
只和意愿强烈的客户 (committed customer) 合作。意愿强烈的客户,会想方设法来迎合你的工作方式,这样大大降低了你的工作量。有钱但是意愿不够强烈的潜在客户,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问题和要求,要耗费你的时间,这些客户必须要果断放弃。
要把自身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脸书,油管,还有纸媒大规模传播出去。
对于客户的问询质疑,最强大的回答是”I don’t know” (我不知道),让客户自己去解答自己的问题。主动去试图解释推销,往往会有反效果,让客户产生本能的抵触情绪。
王川:与不可预测的未来分一杯羹 (一)
按照三十年前最早由 Geoffrey Moore 所提出的 Crossing the chasm (跃过峡谷)的理论,新技术市场的潜在客户可以分这么几类:
早期发烧友 ( early innovators, 占总人数的 2-3%),
早期采用者 (early adopters, 占总人数的约 10-15%),
早期的多数 (early majority, 接近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晚期的多数,
和死不改悔的落伍者。
大多数新技术产品获得了早期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支持,但无法完成到”早期多数“的跃迁,无法跃过峡谷,因此最终夭折。
这意味着口碑的传播对于获得”早期多数“客户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一旦抓住”早期多数“客户,那么其它竞争者很难完成跃迁。
人们常犯的第一个错误,是把面对发烧友和“早期采用者”的技术驱动的营销策略,延用于攻克“早期多数”的市场。
人们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在领先者已经完成跃迁,占有市场,口碑和行业标准的话语权之后,幻想通过性能和价格的有限提升,在现有模式下推出新产品超越早已跃过峡谷的赢家。
王川投资第三法则:增速为王
我先来介绍一下王川投资第三法则: 增速为王。 展开说就是: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角度的解决方案时,产品性能的增长速度最快的解决方案,最终会胜出。 这个法则的一个推论是:增速慢的解决方案,一旦过了临界点被替代方案超越,其背后的公司或者个体,将会出现断崖式的崩溃。
巴菲特水牛城历险记和简单粗暴的王川投资第一法则
王川投资第一法则是: 如果你可以用简单直接的方式投资获利,就不要用复杂费力的方式去投资。
仔细把这句话重复一下,想想有没有说你自己。看看周围,有多少人挖空心思较尽脑汁为去寻找更高的回报,去从事耗时费神自己不胜任的活动而伤痕累累。 可以一剑封喉,就不要多余的花拳绣腿 ; 可以用简单算术获利,就不要去搞复杂数学模型,在 N 阶导数的计算中去捡钢镚。 可以用国债获利,就不要浪费时间分析公司报表技术曲线炒股票。 可以用股票获利,就不要去当天天修马桶刷油漆买材料,“房客虐我千百遍,我爱房客如初恋“的苦命房东。 可以长期持有获利,就不要猜测市场短期走动,频繁交易忙得不亦乐乎,最后获利微薄,还要每年交 30%以上的税给政府。 可以交给可靠的团队管理公司,分担风险,就不要亲自赤膊上阵参与公司运营。 一切如此简单,直接,粗暴,但是有效,但是大部分人为何无法做到 ?
牛逼的王川投资第二法则:为什么你要卖掉所有的能源投资
王川投资第二法则就是: “如果三十年后的趋势很明显,就不要纠结短期的变化逆势而动”.
想象一下,在 2020 – 2030 年间的某一天,突然彻底变天了。电车变得比汽油车更便宜,充电也一样方便快捷,充满电续航能力可以远超五百公里,传统汽油车销量开始崩溃,汽油价格跌到三十年前的水平
王川:有些事,往回看四十年就清楚了
被新产品替代的传统行业一定会倒闭。
硬件公司,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配套软件系统和相应的产品生态圈,比软件公司更容易被竞争者替代,因此利润率更低。软件公司的行业老大,日子则会好过的多。
光研究技术,不足以获得商业上的成功。新技术,往往会开创一个新的格局和商业模式,如果不去主动顺应新技术潮流,发掘新的商业模式,必定会亏得很惨。
王川:外表丰满,内在骨感的美国风险资本业
为什么风险投资基金的长期回报,没有人们想象那么好?主要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第一,有潜力的优质初创公司,大多被顶级风投基金捷足先登,二三流的基金根本无法有机会介入。要想屌丝逆袭,只有可能投那些事前不被大多数 vc 看好,而事后巨大成功的公司。但这类公司初期往往看起来非常古怪非常激进,按普通逻辑分析, 绝无成功的可能。这意味着你很难事前预测。没有人可以事前预测。
第二,一个典型的风投基金,通常会把资金分散到至少 25-40 个公司里。即使单个投资有超过一百倍的回报,对整个基金的回报贡献也就是两到四倍。但一百倍回报极为罕见,这也是为什么鲜有基金可以获得整体五倍以上回报的原因。
第三,巨额回报,必定吸引众多竞争者。竞争,势必推高创投公司在一级市场的估值,也势必降低创投基金的长期回报。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网景上市之后,创投基金业回报的中位数,再也回不到 1995 年的水平了。
王川:从抄袭的进化优势,看强者益强 (一)
“观察”,作为一种社交学习方式,它的本质优势在于,观察到的社会其它成员的行为,有较大的几率是回报最高的选择,所以值得模仿。这种优势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尤其突出。而“探索”获得的回报,统计平均上会趋于平庸,不利于建立进化优势。
唯一的例外,是环境变化速度极快的情况,这意味着老的行为模式的回报随时间流逝变化很大,简单的模仿抄袭完全丧失了价值。
生物界的扎堆现象,原来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进化淘汰的自然结果。那些总是特立独行者,大多很快耗尽自身资源而早夭。
一些行业涌现出来的成功者,很可能是因为这种个体模仿的网络效应所致。其产品特性,往往并不是最优秀的。
事先无法预测谁是胜者,但在早期胜者开始涌现,趋势不可逆转时,应果断加仓,顺应趋势。
王川:从兰切斯特方程,看强者益强和如何以弱胜强 (二)
兰切斯特方程,是 1916 年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工程师 Frederick Lanchester 发现提出的。这里重点介绍的是所谓兰切斯特平方律,它的基本假设是交战双方可以攻击对方的任何一个作战单元 (士兵),自己也可能被对方任何一个士兵所攻击。
假设红蓝两军交战,红军的士兵数目为 A, 蓝军为 B. 假设红军的攻击力为 α, 意味着其单兵在单位时间可以杀伤的敌军士兵数目,同样,假设蓝军的攻击力为 β.
那么两军人数随着时间变化,其关系可以用下述微分方程表达: dA/dt = −βB
dB/dt = −αA这个微分方程有两个重要结论:
第一,α A^2 = β B^2 + C ( C 是一个常数)用大白话说,两军的作战能力和自己单兵的杀伤效率成正比,但是和自己的人数的平方成正比。…
第二,当人少的一方被全歼时,人多一方还剩下的人数是 平方根 (α A^2 – β B^2)…
那么,数量上居于少数的弱者,在战场上,应当寻求什么样的策略以弱胜强?
答案在于:寻求局部的,绝对数量优势, 迅速消灭敌人,进而使双方整体数量对比,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王川:论兰切斯特方程在商业竞争中的应用 (三)
用大白话说,A 公司的市场份额如果是 B 公司的两倍,那么它的人均利润就是 B 公司的四倍!
这里,市场份额,等价于战场上的兵力;利润,等价于公司的整体战斗力。高额的利润,使公司有更多资源投入销售和产品研发,进而有更大可能扩展自己的市场份额。
价值投资者常犯的一个低级错误,就是购买市场上的老二或者老三,仅仅是因为他们看上去便宜,市盈率低。他们对便宜的热爱,和他们对于市场老大的高昂市盈率的厌恶,一样炽热浓烈。这种错觉还极为顽固,即使受到若干次伤害还无怨无悔。
然而兰切斯特方程不相信眼泪,它带来的强者益强,弱者益弱的现象,是市场通行的规律,而不是例外。看上去便宜的东西,往往会变得更便宜,直到破产。
市场竞争中,强者的策略是集中火力主攻满足三个条件的产品: 巨大市场,容易运输的产品,高频使用。
市场的强者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如果潜在竞争者推出新产品挑战其领先地位时,它往往可以迅速模仿推出类似的产品,然后依靠自己的巨大体量,赶超竞争对手,甚至把对手遏杀于萌芽状态。
模仿是只属于强者的策略。弱者出于本能去简单模仿强者,由于数量上的劣势和兰切斯特平方律的作用,只会变成东施效颦,而损耗自身实力。
那么商场上的弱者,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竹田阳一总结到:
第一,坚决避免和强者直接正面冲突,这是亏本的买卖。打得过就狠狠打,打不过就快快跑。
第二,一定要把产品服务和其它竞争者差异化。差异化包括产品本身,开发不同获得新客户的渠道,提高现有客户的留存率,等等。但最好的差异化的办法,还是开发销售一个全新的产品。
第三,寻求在不同地理区域或细分领域的市场,可以先建立局部优势,积累利润和资本。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王川:关于区块链的随想 (三)
著名软件工程师 Alan Kay 曾说: “看问题的角度,至少价值八十个智商点数”. 软件设计如是,投资如是,人生如是。
王川:从海明威运动定律,看技术革命的”我靠”时刻 (一)
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巨变,对于大多数旁观者而言,是突然的。但在这突然的背后,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渐进的演变。
普通旁观者,开始对渐进的演变往往不在意,由于很长时间外表上看不出很明显的改变,慢慢的对各种“狼来了”的叫声变得迟钝和淡漠。
业内人士,感受到了新技术的威胁,但其应对方式多为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得过且过“ 的表面功夫。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应付挑战,需要的是灵魂深处的自我革新,需要的是摒弃既得利益,立即止损,拥抱新的技术框架的勇气。
当影响产业格局的几个关键参数越过了临界点,变革是极其迅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惨烈的,大多数人完全措手不及。变革结束之后,产业又进入一个长时间的新的平衡,但上次变革中牺牲的老人们,已经没有能力把这段历史教训,传递给习惯于产业的新常态的傲娇的年轻一代了。
王川:关于特斯拉的十三个 FUD (恐惧,不确定和疑虑) 的反驳 (上)
英文里有个词语,叫做 FUD, 是 Fear (恐惧), Uncertainty (不确定) Doubt (疑惑)的缩写。这个词最初特指高科技产业的销售人员,故意制造关于竞争者的虚假信息,来影响客户的购买决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微软当年在视窗上运行竞争者 dr dos 的软件时,故意展示古怪的错误信息,使用户以为 dr dos 不兼容。微软后来在反垄断诉讼中为此赔偿两亿八千万美元了事。
面对满世界的来自各种人的 FUD, 特别需要一种对细节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态度。
王川:关于区块链投资的七个猜测
大部分区块链创业的项目,目前处于所谓的“货物崇拜”阶段,就是创业者不断做一些仪式感的事情追求神似,然后乞求奇迹自动发生。
王川: 为什么软件正在吞噬世界 (一)
虽然做硬件的很辛苦,技术含量甚至有时比应用软件高,但是并不等价于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高。在新产品开发初期,硬件往往是技术的瓶颈,价值最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软件移到价值链的顶端,是必然的事情。 软件吞噬世界的王川三段论是: 第一,软件吞噬硬件。 第二,应用层的软件,吞噬模块化,标准化的底层软件。 第三,也是最精彩的,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世界,将吞噬物理世界,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价值,这里面的无限可能,将远远超越简单的软件和硬件之争。 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个趋势的发展,还死守着”实物就是财富”的价值观的人们,下面几十年可能面临巨大的文化震惊。
王川:从乔布斯和分析师的最后一次对话,看系统性思维
你看问题的(角度)是错误的。你的(角度)是在一个碎片化的世界里做硬件的人。你观察的角度是一个硬件厂商,既不了解软件,也不去把它作为一个整合的产品思考,然后就假设软件会自然而然地工作。
王川:特斯拉推出能量包,躺枪的却是核电站?
“我们都知道风不是总吹,太阳也不是每天照耀。但是核工业的人们,要让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开发技术把核废料安全储存几十万年,但我们却没有办法把太阳能和风能(廉价地)储存起来。我觉得这毫无道理”.
王川:2017 年,特斯拉将敲响石油工业的丧钟
汽车行业的一个共识是,车价每下降五千美元,可以负担得起的买家数目就会翻倍。
原油价格对需求的边际效应是非常敏感的。2012 年到 2014 年,全球原油消耗每年平均增长不到 1.5%,但在这种大环境下,油价仍然从 2014 年中的 110 美元跌到目前的六十美元一桶。 如果全球的原油需求真正开始萎缩了,发生 10%以上的,不可逆转的,加速发展的需求崩溃,石油公司将无处可藏,原油价格可能甚至跌破十美元一桶,直到达到某种新的平衡。 但极居前瞻性的资本市场,不会给石油公司那么多时间和机会。当投资者看到经济实惠的电车已经成为现实,原油需求开始在全球不可逆转地萎缩时,他们会在真正大幅萎缩发生之前,果断抛售石油工业产业链上,包括炼油厂,钻井平台,勘探开发技术公司等等的一切投资。 一路下跌时想捡便宜的图样图森破的价值投资者,将会看到他们的投资对象的利润迅速下降,市盈率也跌到个位数。高油价时产业链上浮现的小公司,其破产将不可避免。
王川:为什么大部分求职者的管理之道荒唐且低级
市场的很多真实需求,实际上不是显性的,不会出现在招聘广告上的。换句话说,雇主找人,一般会找周围熟人推荐,找不到合适的,再会去打广告。如果只是通过公开招聘信息找工作,你看到的只是市场的部分需求 (可能远不到一半) 另外一种情况:潜在雇主/客户/合作伙伴,许多时候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你能提供的东西,正好对他有巨大价值。
打工者最终还是在出卖自己的时间,无法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份卖多次,卖很多年。因此其商业模式没有扩展性,限定了其利润率, 也导致他没有时间和资金去对自身做各种战略投资,进一步提升宣传自己。
王川:从选择权看“心灵自由”和“经济自由” (一)
少数人慢慢会终于发现,内心深处追求的, 实际上是一种心灵和身体高度自由和流畅的状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对不高兴的事情说不,做事的过程变成一种游戏,在这个游戏中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学习/成长,然后顺便赚越来越多的钱。那么这个过程就会非常享受,而原先企图刻意追求的”经济自由”只是一个顺带的产物。
现在拼命做不喜欢的事,为了换取以后可以不做这些不喜欢的事。
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选择的单一。
王川:为什么大多数商务社交活动是”彩票型机会主义“
这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方式, 希望能够短促突击,迅速获得某种意外的收获。有网友称其为“彩票型机会主义”. 虽然效率低下,很多人还是不断重复参与这类活动,希望自己哪天可以撞大运。可以参见笔者的老文章
王川:从交易的“干柴烈火度” 看扩展性和正反馈循环
你往往会发现,利润最大的客户,往往是不用耗费精力,上来就干柴烈火成交,没有任何废话,需求极为强劲的客户。
而需要你细心呵护,费尽口舌,不断讨价还价,测试你的底线的客户,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即使成交,利润也极其微薄。
难缠的客户之所以难缠,第一是自身购买力不强,不看重自身的时间价值;第二个原因,是他的需求和你的解决方案匹配度不高。第三个原因是,替代解决方案的选择,比较多。
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原因是,当你的“干柴烈火度”高的客户太少时,你不得不浪费时间在难缠的客户上,因此深陷此泥潭,无暇思考战略布局,而无法自拔。
获得“干柴烈火度”高的客户,需要主动持续地把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积累的所有成果知识, 尽可能多的通过互联网分享给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们。因为你永远无法想象,这些成果在其它领域的应用场景。 有了这些积累,它会自动帮你做前期工作,自动帮你筛选。懂你的客户无需解释,自然理解你的分量,主动来找你,干柴烈火马上成交; 不懂你的客户,不会来找你,也更不会浪费你的时间。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永远无法在辩论中击败一个无知的人。你也尽量不要浪费时间,去说服那些“干柴烈火度”低的人。
王川: 论”正反馈循环” 和 “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一)
普里高津 (比利时科学家, 1977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关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之理论模型,对很多社会宏观现象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平衡态或者近平衡态系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于外界的输入和扰动,反应是线性的。工薪阶层一分工作获得一分薪水,每年积攒甚少,要打工几十年才勉强依靠社保度过退休岁月。这是一个近平衡态的例子。这也可以看成一种低层面的有序结构。 远离平衡态的特点,是对外界扰动的反馈是非线性的。这里面最关键一点,是系统的混乱之中,自发涌现出了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positive feedback loop),使系统加速远离平衡态。
混沌/混乱 ==》 正反馈涌现 ==》远离平衡态 的最终结果,是系统不再混沌,而是涌现出一个新的高层次的有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的系统,可以自发地从外界吸取能量来维持自身秩序并再耗散出去,因此也称“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 这个有序结构事前无法精确预测,但形成后又有自身的平衡态/线性变化区域,直到外界对他的扰动越过一个阈值,催生新的混沌 ==》 正反馈涌现 ==》 远离平衡态 -》新的高层次的有序结构。
王川:无处不在的不对称性 — 反脆弱的随想(三)
为了一份微薄和上限固定的工资,每天朝九晚五浪费大量时间体力从事一些日常的毫无开创性的工作,戕害身体,这是不对称性的反面例子之三。
反驳他人的牛屎 (bullshit 胡说八道),要比创造这些胡言乱语所耗费的能量,高一个数量级。
当一个人/公司/系统 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不断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超越你的预测,给你惊喜时,这后面往往有方法论或者其它深层次的/非显性的/结构性的原因。
反而言之,当一个庸才/公司/系统不断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你失望时,背后往往是隐性的,不可救药的,结构性的缺陷。不要试图浪费自己宝贵的能量/资源去挽回其颓势。
王川: 论意外好运气 serendipity (一)
这里反直觉的一个地方,是初期靠”目标导向“的简单粗暴行为模式的成功者,没有意识到过了某个临界点后要转进到”过程导向“的模式,而是继续简单粗暴高歌猛进,然后慢慢遇到发展瓶颈,屡屡碰壁,而长时间没有意识到方法论上需要改进。
某个孤立的“技能或者资源”, 在生态系统还比较贫乏时,也许不重要;但是系统复杂后,如果它被使用的频次大大提高,就突然显示出价值和重要性来。
王川:从组件的角度看正反馈循环和区块链产业
一个顶级的生意,商业模式,生态系统应当是有这种规律 :
生意具有可扩展性, 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可以卖个成千上万个客户。
生意具有较低的,甚至接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卖一万个产品和一份产品的成本差别不大。
这个生意是个开放系统,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客户 (吸取能量)。
当客户数量多了以后,会滋生各种创意。创意的本质,是把以前孤立的各种事物,以一种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起来,对参与连接的各方都创造新的价值。
王川:从“邻近可能性”看创新的秘诀
个体的奋斗,永远无法和大千世界中涌现出来的最密和可塑性最强的网络匹敌。个体长期最好的策略,应该是放弃主观预测,而把主要资源布局在世界上自发涌现出来的最大和增长最快的网络系统上。
王川:论写作的六大好处和一个坏处
写作一定不能被他人限定议题或者时间,不能太在意读者的点击率。要凭着自己的兴趣写,不断探索 “邻近可能性” adjacent possible ,
写文章可以方便自己更好地复盘。 写文章公开发表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读者反馈,给自己多角度的,更全面的视野,这是闭门自嗨做不到的。 写文章的第四个好处是,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是无法凭直觉想当然的搞清楚的,写出来,不断写,从不同角度写,写着写着自己就会终于弄通的。人脑的工作内存(working memory) 只能够存四到五个概念,所以聊天扯淡胡喷时的思考深度永远比不上写作。
王川:论数量就是质量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
王川:财富取决于认可者愿支付的最高价
财富是个动态的概念。任何可以给世界增加创造价值的能力,只要创造的价值高于成本,就是财富。
创造价值的本质在于建立连接。任何可以低成本建立大规模,全新的,有独特价值的连接的能力或体系,就是巨大的财富。
财富的价格,和绝大部分第三方观察者的主观认定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世界上认可其价值的少数人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
把时间精力或其它稀缺资源,无原则地分享给不相干的“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 这是对自身价值的极大破坏。
就这样了,这类商业模式可以抽象成下面几个步骤:
不断创造新的工具,内容或者服务, 在最广阔的世界里,以最低单位成本建立最大规模的独特连接 ;
这种连接可以是人对人,人对机器,机器对机器,等等 ;
少数 (1%, 也许 0.1%) 被连接者,会发现并认可其价值 ;
限制连接过程中的某个稀缺资源,让最高价从认可并愿意支付者中涌现出来 ;
严防“免费搭车者”对于稀缺资源的侵蚀。
把获得的价值反哺于生态系统和品牌的建设,进一步增加其价值,获得更多认可者,并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旁观者,也可以通过直接购买这个稀缺资源,享受其升值的红利; 这在物理世界可以是一线城市核心地区的房地产,在虚拟世界可以是某个域名或者其它稀缺资源,等等。
王川:为什么你要像爱马仕和香奈儿一样坚定捍卫个人品牌价值
香奈儿创始人 Coco Chanel 说:“所谓风格,就是知道你自己是谁,知道你想说什么,然后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not giving a damn )”
你的价值,永远来自那些认可你的极少数支持者出的最高价。
王川:你的选择比四年前更多了吗?
美元短期利息约 1.9%, 这是美元资产最安全的回报。
美国股市标准普尔 500 指数, 历史上长期年均回报 9-10%,…
烟草巨头 Phillip Morris 和 Altria 年均分红 4-5%, 但面临缓慢的增长,…
许多银行股每年分红股息约 2-3%, 但是其内部资产是个黑盒子,外人很难知晓里面有多少烂账。
然后你还有腾讯,阿里, 美国的 FANNG 股票可以比较。
如果你只是看股票,你会漏掉了国债,高收益 (垃圾)债券,可转债, 等等。
美国三十年国债利息约 3.1%, 但短期可能会有较大价格波动。
福特 2043 年到期的企业债券实际收益率 6.2%, 但流动性差,买和卖差价高。
有的垃圾债券收益率超过 20%甚至 30%, 但是企业赖账和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也非常大。
7/ 如果你只看股票和债券, 你会漏掉了期权交易的机会。
各种长短期 put, call option 的买卖操作,在适当的时刻和价位,是个很好的补充。
8/ 如果你只看股债和期权,你会漏掉了房产的投资机会。
在房产投资里,你的问题变成,这个地方的投资机会,是否可以长期超越北京/上海/深圳/伦敦/纽约/硅谷的投资回报? 如果是,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本地找到最佳的投资标的?如何找到最好的银行贷款组合?
9/ 如果你只是看上面这些, 你可能会完全错过区块链行业的投资机会。
10/ 如果你只是看被动投资机会,你可能会完全错过某些利用个人技能和资源优势,来赚钱的生意机会。
这个世界是如此之大,还有很多可以赚钱的新的方法,不在你的雷达视野之内,甚至不在你可以马上理解的思维模型之内,必须坚持探索和学习。 所以更基本的问题是:如何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使得你有一个极为丰富的选择空间,让最好的机会自发涌现?
如果一个人或者公司在长期不被你看好理解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增长到新的高度,其背后肯定有你尚未理解的底层逻辑,必须放弃所有成见,去认真研究学习。
王川: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
技术和效率可以产生独特,可以产生流量,但不一定必然产生稀缺和溢价。这是维技术论者必须小心而不可大意的。
做一个独特而稀缺的人,本质就是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印钞权。毕加索,香奈儿,张大千,卓别林,乔布斯,马斯克,特朗普,贝索斯,巴菲特,从这个角度看,是相似的人,只是程度规模有差别而已。
王川:构建个人信息基础设施。
因为利益关系,世界各地主流媒体很多报道的信息操纵非常厉害。
普通人很难低成本的验证信息真伪。
推特,微博,脸书,谷歌,维基百科, youtube, reddit 这些开放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大量免费的,多维度,细颗粒的信息输入。
可以低成本交叉验证信息真实度。
个体从未如此强大。
强大信息基础设施,造就全面信息优势,才能支持深度思考,才能指导有效的行动。
王川:关于技术本质,财富本质和自我意识本质的夸夸其谈之一
我们通常困扰而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是表象。 去解决表象上的问题,代价大,反馈慢,会长期不得要领,
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时机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到位,试图开发过于超前的应用,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会长时间隔靴搔痒而有重重的挫折感。多少技术营销天才,耗尽无数精力掉入这个大坑。
王川:不要打扰别人心中的故事
每个人会根据只言片语的局部信息,自行脑补其它内容,来符合自己心中的故事 (narrative) 。而很多脑补的内容,和真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但是这类叙事模型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时,会被强化。最符合大众文化的叙事模型,将会成为大众的共识。
Nassim Taleb 在黑天鹅一书中 (原书第 68 页) 指出,“叙事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压缩的方式,因为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和提取都是昂贵耗时的,但讲故事让大脑把信息压缩后可以大大方便记忆和传播。这似乎是“简单而荒谬的叙事模型”经久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王川:适应度地形和模拟退火 – 范式转移的随想 (五)
童年是人类进化在做 “模拟退火” (simulated annealing) 计算的一种方式。(原话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 Alison Gopnik)
为了获得全局最优解,可以容忍局部的次优解的探索,是全局策略 (俗称 “下一盘大棋”)的一个基本属性。“模拟退火”的算法本质,就是在状态空间搜索的过程中,开始大胆搜索,随后缓慢降低选择次优解的几率,直到最终定格在一个接近全局最优解的位置。
王川:论移动屁股和改变脑袋的艺术 — 范式转移的随想 (四)
“渐进式移动屁股法”
这个 投入资金 => 学习研究 => 加大投入 => 更深入研究 的过程需要下很大功夫,但没有捷径
非常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的事说不。 但前提是,有很多事情让你来选择,这样你才可以对大部分事情说不。学习各种案例,就是增加自己的选择,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大部分时间在学习,虽然没出手,但是提高了自己的机会成本,为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维度越多,你的选择越多,你就有多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足够接近”全局最优”。你就越反脆弱。
对不同专业,不同国家地区,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了解,这是选择权的第一个维度。 和不同的优秀的人交往,从不同的媒体渠道获得全面,真实,实时的信息,这是选择权的第二个维度。 留给自己大量的闲暇时间,摸索未知的领域,准备跟上新的范式转移,这是选择权的第三个维度。 投资不用杠杆,始终留有现金,机会来临时可以迅速出手,这是选择权的第四个维度。
王川:范式转移的随想 (二)
电影“低俗小说”(Pulp fiction) 曾有经典台词: “The night of the fight, you may feel a slight sting. That’s pride fking with you. Fk pride. Pride only hurts. It never helps. You fight through that shit.
通常一个新的范式 paradigm 出现,要全面理解其内涵和潜力,需要深刻理解它后面的五个,十个,甚至更多的相关的概念。这是要花时间,花功夫的。
依靠一群官僚组成的委员会运营的大公司,在面临范式转移时反应最慢。假设每个人有 25%的几率真正理解新的范式转移,要让五个人的委员会全部理解并且可以迅速反应,几率只有千分之一,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数学上的必然。
只有当公司 CEO 是对商业和技术都有深刻洞察,并且控股的强人时,才有可能放弃短期利益,力挽狂澜,长期布局。
如何判断某个新技术是真正的,还是假的范式转移?一个可以考虑的标准,可能是终端用户的绝对数目,和增长速度。
王川:反脆弱的随想 (一)
反脆弱的事物,在外界环境的不可预测的打击下,自带干粮,愈挫愈勇,不断获得新的免疫力。
反脆弱意味着回报的高度不对称性 (assymetric return).
在一个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复杂系统里,许多原理的研究似是而非,而不断的尝试摸索往往以很小的代价带来极大的回报。
王川:范式转移的随想 (一)
阻碍人客观认识新事物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媒体的本能的负面偏见。
不常常主动挪挪屁股,等面临脑袋搬家的危险时,往往就太晚了。
王川:小议复杂系统里的不要和要
在一个高度互联的复杂系统里,会有很多非线性,很难直觉理解的变化。简单的行为,会导致意想不到,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那么对于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复杂系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可能最重要的有好几件事。我这里就提一件:推进摩尔定律的迅速发展。
王川:为什么石油在 2025 年之前会永久性跌破 20 美元一桶,而一去不复返
我预测油价在 2025 年或之前会有很大可能跌破 20 美元一桶,而且将一跌不复返。
石器时代的结束,并不是因为石头没有了。石油时代的终结,也不会是因为石油没有了。
王川: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一)
生活可以不那么辛苦,不用被迫做自已不愿做的事情。 我把这个目标简化成四个字: 不累,自由。 赚钱只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手段。 再仔细看看上面四个字,如果你只是为了赚钱,而偏离这个最终目标太远,你的路可能走偏了。
做一件事,可以选择休息离开一阵子,事情的进度不会因此受影响甚至倒退,什么时候休息好了可以回来精神抖擞地继续工作。 如果你做的事,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事情,必须你亲自不断事必躬亲地,费力地维护,那这就不是一个理想的事业。
王川: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二) — 从德川家康的故事谈起
向上看,不忘自己限度。
王川:如何避免成为投资上的机会主义者?(一)
A 股股票投资者普遍的特征是:1)专注短线交易,很多人交易频率在每周交易两次到五次之间;2)对行业和公司基本面,估值和技术分析几乎没有任何了解;3)交易极度依赖客户经理和周围朋友的投资建议;4)期望通过获得内幕信息获利。
一个理性的投资评估框架应当至少有下面几个要素:
- 这个投资最高的回报可能是多少?可能性多大?
- 这个投资最坏的亏损可能是多少?可能性多大?
- 这个投资是否很容易卖出?
- 这个投资机会综合来看,和我已经有的别的投资选择相比,是不是明显地更好? 按照这个框架,大部分高利贷和债券就不是最好的投资对象。因为 1. 回报不高,票面利息就是最高回报。 2. 债务人跑路或者赖账,导致本金完全亏掉的风险往往被低估。3. 许多贷款不存在二级市场,不能迅速退出。即使有二级市场,流动性也极差,想要迅速套现就要割肉承受损失。
这样的后果,机会主义者始终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周围朋友的推荐和大众网站的信息内,始终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尝试每天飘到自己眼前的机会。而自己操盘时,完全没有预案应对各种变化,因而很容易被个人情绪左右。
王川:杠杆是万恶之源
对冲基金由于使用的策略大同小异,为了拼短期的回报,被迫提高杠杆倍数。日常看到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往往和基金用的高杠杆有关。 金融杠杆的最大危险在于,短期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是不确定的,常常会达到看似荒谬的很高或者很低的价格。这种价格的波动,可能使得错误运用杠杆的基金短期蒙受巨大损失,保证金不足,而被迫清仓。强迫清仓短期内又会进一步加剧价格的波动。
不用杠杆,你每天可以睡得很香,不用每天紧张地关注仓位的价格波动,缓慢地但是轻松地积累财富。
我只是希望,当大海退潮时,你,我,和其他一些耐得住寂寞的,从不用杠杆的投资者,可以在未来的资本市场,用不可思议的低价从容不迫地吸纳优质资产。
王川:Netflix 的前世今生 (下)– 你不了解的”纸牌屋”后面的故事
第一,自我革新,放弃眼前既得利益,而追求长远战略,始终是安身立命的法宝。如果你不去做,别人也会。与其等待别人来革自己的命,不如自己先果断自我革新。 这个过程必定是有痛苦的,具体操作上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不可过于粗暴,要确保转型过程的动荡不至于大到把整个船弄翻。 第二,新兴的小公司,没有既得利益团体的掣肘,更有创新活力。而且由于生存压力,其执行力会更强。如果有足够资金支持,反而在和大公司的竞争中有一些内在优势。 第三,投资初创公司,正确的生意和正确的人会让你有信心长期持有,但即使是 Netflix 这样优秀的公司,等到正确适当的价格进入也同等重要。
王川:Netflix 的前世今生 — 一个硅谷创新者的坎坷历程 ( 上)
两个公司彼此竞争,拼得你死我活。但是当胜利的砝码开始向一方倾斜时,对于细心研究观察的投资者,很可能是一个绝好的入场机会。
王川:四千亿个理由告诉你,视野比勤奋更重要,长期持有才是王道
Naspers 早年从事互联网投资业务的 Charles Searle 先生说起,“我们很早就进入中国市场,我们犯了很多的错误,有很多虚假的启动和挫败。腾讯很早就被我们发现,因为他们集聚了很多用户,而且粘性极强。战略上看,这非常有意思。最关键的因素,。马化腾领导的管理团队,是中国最好的,也被证明是世界最好的之一。”
一,没有人可以精确踩点,低买高卖。一进一出,你就有两次犯错误的可能性。频繁进出,你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
最适合我个人的投资方式,我认为,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一个大的趋势,一个简单但强有力的逻辑。然后去行业里找你最了解,各方面最优秀的公司,不断定期定量加仓,跟着这个趋势走很长时间,而不要太纠结短期的股票波动。 操作上,最理想的是,你天天接触使用这个公司的产品,这样公司的产品战略布局,如果出现偏差,你会比别人,比华尔街的分析师更早知道。
对于腾讯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于用户的粘性,而不是短期的财务数据的波动。只要用户天天使用 QQ, 微信和其他腾讯的产品,而不被竞争者吸引过去,那么其地位和价值就是稳固的。
如果万一有一天腾讯的产品落伍了,悄悄地被竞争者赶超了,谁会最先体会到里面那些细致入微的变化呢? 你觉得会是我这样,天天使用 QQ, 微信,公众号和第三方接口工具的自媒体人,经常和不同地方的终端用户有直接交流的研究者呢,还是坐在办公室里整理财务报表的分析师呢?
王川:一个不陌生老头的来信 — 为什么巴菲特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选股票
巴菲特的名声,是他最大的无形资产,可以让他在许多时候,拿到别人拿不到的投资机会,而且投资时设计的许多独特条款对他都非常有利。
许多投资者都不知道,巴菲特的 BK,其核心是一个巨大的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最大好处是,先收保费,然后再慢慢赔偿。
关于投资 – 在自己选择的时间战斗
投资大师索罗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 “当你赚钱时,你往往并不忙碌;当你奋力工作(为提高短期回报)时,你往往对自己的回报业绩感到愤怒。”
这就是投资的魅力所在,如果你有定力,可以把握时机,可以不太费力,仍然获得可观的回报。
关于投资 – 我只在自己选择的战场战斗
你有成千上万的投资选择,股票,债券,期货,外汇,房地产等等,你只要找到几个属于你的强项,就可以轻松的胜出。没有人强迫你一定要用某种投资方式。往往你周围的人趋之若鹜的投资产品,因为过于拥挤,而无法获得理想的回报。 人们对不熟悉的领域容易被蛊惑,产生不切实际的发财幻想。即使是许多高收入的专业人士,也无法脱俗。
王川:亚马逊的云服务将吞噬美国的 IT 产业吗?(上)
2002 年前后,贝索斯给所有员工发布了一个命令,关于内部软件设计的命令: 1)所有团队,要把他们的数据和软件功能通过服务接口对外公开 2)团队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这些接口。 3)不允许通过任何别的方式通讯:不能直接连接,走后门,不能直接读别的团队的数据,不能共享内存。 4)服务接口的后端的软件技术的选择,没有关系。 5)所有的服务接口设计时,都必须具备一个能力,允许日后让外界第三方开发者调用。没有任何例外。 6)不听话的人,将被开掉。
王川:摩尔定律还能走多远?(六) – 有钱能使鬼推摩(尔定律)
经济规律在计算技术地发展中,自然地选择了脱颖而出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但如果硅基的集成电路在未来某个时间点,计算能力走到极限,同样的经济规律会自然地选择,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最经济的技术方案。
王川:三十二个有用的思维模型
这种悖论,往往是短期局部观察到的趋势,和长期全局更宏大的趋势,完全相反矛盾。这时候要避免被短期趋势裹挟上当,一定要有多样化的,全局化的信息来源。
认知的复杂度提高之后,更容易灵活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观点,甚至容忍两个在低维度里看似矛盾不相容的观点。在高维度的空间里,不同观点之间的迁移或自洽,需要逾越的能量壁垒并不高。
庞氏骗局有个特点,就是把骗进去的人,都变成利益相关方,而绑架裹挟了。发现受骗后,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切割,但这样将迅速面对短期巨大的痛苦,意志薄弱者,很难做到。而同流合污,一起帮着骗,短期还可能捞到更多好处,所以多数意志薄弱者,就会选择这条更容易的路,越陷越深。
战略的历史,本质上,就是’间接的方法’之演化的应用历史 … 只有把一个不同理念润物细无声的渗入,或者从侧面去论证人们本能的反对意见的错误,才能更容易更快地让人们转变自己的观点。 … ’间接的方式‘对于政治领域,和两性关系的领域,都是有着同样根本意义的。做生意,暗示有便宜可占,比直接吆喝叫卖的威力要强大得多。在任何领域,众所周知,要让老板支持你的想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让他认为这个想法是他的。“
生活中所有最大,最重要的问题,本质都是无解的。它们永远无法被解决,只能因为人长大,长出来 (outgrow) 以后而变得无关紧要。
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种’长出来’需要一个全新层面的意识。有些病人的视野内涌现出更高或更宽广的兴趣,而正是因为他们视野变广后,原来无解的问题突然不急了。
王川:最大的问题是解决正确的问题 – 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六)
工程师 Paul MacCready 发现,大部分团队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问题是,我们不理解这个问题”.
解决一个问题的最核心瓶颈,实际上是通过各种工具,设计一个流程:
把试错和改进的成本压得最低,迭代速度提得最高。
换句话说,在缺乏有效工具降低试错成本之前,不要盲目扩大投入,否则失败后很难迅速改进,容易造成巨大浪费。
建立快速迭代纠错的机制,是向内看,解决本质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跳开电车设计本身,他们发现在生产电车的工厂的设计上,投入同等的时间其回报要大得多,有时效益可能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
马斯克说,“我们意识到,真正的问题,真正最困难的,同时也是潜力最大的地方 – 是制造一个制造机器的机器。换句话说,是建造工厂,把工厂本身看成一个产品。
王川: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五) – SpaceX 如何开辟新市场
特斯拉电车的本质问题是电池成本的下降,解决了这个本质问题,发现它在储能设备上也能用上,而储能电池的市场,甚至比电车市场还大。储能业务的拓展,也进一步加速电池生产规模扩大化,反哺电车业务的发展
王川: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四) – SpaceX 如何克服各种困难
航天领域由于长期缺乏竞争,各个零部件的供货商习惯了高昂的利润和长期的无所事事。SpaceX 的应对哲学是:如果别人做不好,我们就自己动手。
对工业生产中的 “学习曲线”概念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产能越高,单位生产成本降低的越快,可靠性提高的也越快,和竞争者的差距也拉的越大。
SpaceX 迭代速度比其他竞争者更快,发射次数越多,促使发动机产能更高,可靠性和单价更低。而价格比竞争者更低,将会占有更多商用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射机会,从而进一步降低发射费用。
“价格下降 => 市场扩大 => 更多研发投资 => 进一步价格下降” 的规律加速前进。
王川: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三) – 从 SpaceX 谈起
究竟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Elon Musk 在一次访谈中如是说:
“我认为从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打比方来推理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是用类比来推理。
第一性原理有点像物理学看世界的方法。你把事情归结到(最底层)最基本的原理,然后说,’有哪些东西我们知道是真的? 。‘ 然后从下往上推理。”
陌生人社交有两大基本难题:一是陌生人破冰的鸿沟难以逾越,二是陌生人之间的信用为零。大部分陌生人社交平台,想帮大家配对但没有解决这两个根本问题。
王川:论第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 (一)从特斯拉的崛起谈起
做空基金的操盘者,大多是 MBA 毕业生,在他们对金融市场的大脑模型里,一个不断烧钱不断亏损不断融资而又高估值的企业,百分之百是骗子和泡沫。这种坚定的信仰是如此之执着,容不得任何别的角度的理解,即使再多亏损也不罢休。
限定自己能力的边界
许多聪明人,容易落入的陷阱是,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成绩不错,误以为解决别的领域的问题也驾轻就熟,没有做太多功课,就冒然的对别的行业下结论,做投资。但大多数聪明人的投资表现并不好,还不如傻傻的把资金放在指数里面。
为什么人们总爱把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投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行业?这里有一种“邻居的草更绿”和“老婆是别人的好”的心态作祟。人们对于自己熟悉的行业,对于里面的风险和问题都看得比较清楚,产生审美疲劳。而对别的行业可能的巨额回报产生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且对其风险视而不见。
为什么你要只投资你懂的东西?很简单,设想一下,你跟风投资了一只你不懂的股票,有一天股价突然暴跌,你会怎么办?股价和公司基本面的偏离,市场上时常发生。如果你对这支股票,这个公司,这个行业有深刻的理解,你可能会放手不断逢低吸纳,不慌不忙。如果你是一知半解,就会开始恐慌,就会寻求他人的心理安慰,直到损失实在太大,撑不住了,不得不割肉。
听得见炮火的地方最精彩
强调了界定个人能力边界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寻找自己能力的边界?我认为,凡是你听得见炮火的地方,就是你个人能力的边界之内。
一个公司核心的产品性能,是这个公司的灵魂。如果你可以深刻体会产品的各个细节,那你就处于战场上可以听到炮火的一线位置,这就是在你的能力的边界之内。你对公司的理解远远超出那些华尔街上简单搬弄财务数据的分析师了。 购买一个公司的股票,但却从未使用其核心产品,这是十分危险的。公司的衰落和兴起,往往始于产品的一些细节,当这些东西反应到财务数据上时,早已时过境迁。
小鲜肉在价值投资中常遇的陷阱 — 为什么你现在不要买便宜的 IBM 股票
刚开始参与投资的小鲜肉们,选择股票时最容易犯的冲动是,看到某只股票下跌尤其是大跌后,觉得便宜,然后低价吸纳。 这是价值投资者的典型行为。但许多情况下,便宜的股票迟迟不反弹,甚至越来越低,成了烧钱的火坑,让投资血本无归。 本来是为了捡便宜,结果却不断吃大亏,这就是价值投资的陷阱。认识和避免这个陷阱,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价值投资既然如此之难,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前赴后继的跌入价值投资的陷阱呢? 人们对于金融资产的定价存在一种认识偏差,叫做“定锚偏差” (anchor bias). 某只股票过去几年长期在某个价位,那么人们潜意识地本能地会认为,过去的价位是个合理的价位,两者定锚在一起了。
王川:成长投资才是王道 (上)
成长,公司营收和利润迅速的增长,才是股票投资的王道。
利润增长超过预期的,股票就会涨得更快 ;利润增长平缓甚至缩水,股票就会一落千丈。
王川: 投资与做人 – 李嘉诚的故事
如果你让你的伙伴赚到了钱,他们总会继续回来和你做生意。你的机会将源源不断。
王川:关于胡雪岩覆灭的三个细节,以及投资的顶层设计
什么是投资的顶层设计?在我看来,它有这么几个组成部分:
-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 广泛的人脉关系和深厚的信誉资本。
- 宽广的知识面,和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资本在各类资产中的合理配置和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慎用杠杆,最好不用杠杆。
- 适合个人风格的,学习发现和捕捉新的投资机会的体系。
王川:为什么大多数人靠房地产发财,可我还是更喜欢股票 (一)
为什么人们喜欢房地产?为什么许多普通人依靠房地产迅速积累财富?笔者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 房地产,看得见摸得着,普通人很容易有感性认识,因而认可其价值。尤其是看到精美的装修,和优雅的环境,人容易变得情绪化,而没有从投资的角度看问题。 靠房产每月收租的收入模式,很容易理解,在目前美国的银行存款利息接近零的情况下,显得是个更好的选择。 房子的流动性不好,出售的交易费用比较高,时间长,所以一般人有些微利时,不会像股票一样几秒钟内迅速抛售,而会选择长期持有,这反而促进了长期升值利益的积累。 杠杆效应。在美国的大部分购房者一般都只需要放 20%的首付,一比五的杠杆率导致房屋升值时收益率被放大。 一线城市的最好区域,由于供给限制和刚性需求,所以长时间以来,一直有资产保值,抵御通货膨胀的功效。
王川:苦命房东的辛酸历史 – 为什么美国的黄世仁反而成了弱势群体
投资房产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如果你不把这些复杂因素和潜在风险充分考虑进去,迎接你的可能是深深的失望和无尽的烦恼。
王川:用研究房产的精神去研究股票 – 为什么我还是更喜欢股票
第一,股票投资的选择比房产多很多。 第二,投资股票的交易费用普遍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交易过程大多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 第三,股票购入后,不需要再追加任何金钱的投入,对于事前做好充足研究的长期投资者而言,也不需要太多精力去跟踪研究。 第四,券商,对于有金融杠杆的仓位,要求通常比较严。如果市值损失过大,投资者通常只有最多两天,甚至只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追加保证金,否则就可能立刻强行平仓
一个陌生老头的来信 – 加拿大的”巴菲特” Prem Watsa 瓦老师的盛世危言
在今年三月六号瓦老师给股东的信中,除了回顾公司过去一年保险业务外,在宏观经济上有两个看点。 第一个看点,是瓦老师认为,通货紧缩将成为时代主流现象。 … 瓦老师信里的第二个看点,是针对时下高科技股票巨额估值的警告。 … 在对这些估值惊讶之余,瓦老师表示“坚信大部分这些投机,最后都和历史上别的投机一样的结局:非常糟糕”.
王川: 瓦老师黑莓走麦城 – 再论价值投资的陷阱
没有亲自体验用户产品,仅仅凭财务数据判断投资价值,是及其危险的。
应用思维是前台思维,公司提供的产品直接满足用户需求,和用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这类公司对于竞争者的壁垒较低,一旦出来个更好的产品,它就可能迅速在市场上溃败。对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公司,尤其如此。
王川:为什么“退休以后就如何如何的计划”完全不靠谱?
实际上田园牧歌的生活,开始一两天你可能以为是天堂,过一两周你可能就会腻味,在与世隔绝没人说话无事可做,没有挑战和成就感的地方,你很快又会变得空虚和烦躁。
投资健康,投资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这样,当金融财富由于某种不可抗因素而遭到毁灭性损失的时候,你还可以泰然自若地继续你的工作生活,而不会因为往昔过分忘我地工作,而懊悔不已。 凡事留有余地,适度放松,不用杠杆,准备应对未来的坏的不确定性,接受拥抱未来的好的不确定性,这,也许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退休后的计划大多是伪命题,因为计划跟不上变化。 现在就开始多做一些你真正喜欢的,原来打算推迟到退休后做的事吧。从今天开始,从点滴开始。
王川:被误读的亚马逊帝国 – 只剩下一颗小石头才能阻止贝索斯了
现在沃尔玛一年十二到十五亿美元的电商的投入可能远远不够。毕竟,在电商这一块,它目前的营收只相当于亚马逊 2007 年的水平。 这个时刻需要的是焦土策略,忽略短期利润和华尔街的压力,不惜一切代价和投入,加强自己的结构性的优势,阻挡住竞争者对其龙头老大地位的挑战。但是沃尔玛的职业经理人,有这个魄力说服大股东们不惜一切代价支持他的长期策略吗?
王川:人的错误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截肢病人的幻觉谈起 (一)
当人们看到一个资产,过去几十年都在上涨,不去定量化分析上涨的本质原因,去观察各类外因的影响,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未来的趋势还会持续。
除了简单的推算外,大脑的错误思想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下意识地从纷乱的事物数据中寻找某种简单的规律或者模式,甚至在这种规律的因果关系没有被真正严格证实之前,就把它接受为自然公理。
王川:优步崛起的祭品 – 出租车大亨弗老师的陨落
当一个过时的资产,由于大环境突变而价格突然下跌时,一个常见的严峻的事实是:有价无市,交易量极小,甚至很长时间都没有。 提供贷款的银行,对此类业务,迅速收紧其贷款标准和额度。缺乏贷款支持的市场,只剩下少量现金买主,价格下跌的深渊,深不可测。 卖主不甘心接受突然的,30-40%的价格下跌。因为这实在太残酷了,尤其是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心血在里面。 而买主在不稳定的新环境下,也不敢急于入市。 最后往往是僵持一段时间,卖主实在撑不住了,被银行或债主强迫,以先前不可思议的低价抛售掉。
王川: 为什么分析宏观经济大多是浪费时间 – 从希腊赖账谈起
著名的 Fidelity 基金经理皮特*林奇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花 10 分钟分析宏观经济走势,那么你就浪费了 10 分钟时间。” 全球宏观策略(Global Macro Strategy),作为一种常见的对冲基金的交易策略,其定义是这样的:根据对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走势的观点,而制定的股票,债券,外汇和期货的交易策略。
“全球宏观策略基金的最大问题,是极度依赖于一种叙事。其底层的投资理念就是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要在一个非常明确的时间段,按照一个特定的方式和路径变化展开。 ” 大的,可能对宏观经济发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是很难预测的。 当这类无法预测的事件发生后,各国政府和投资者相关的连锁反应,本质上也是无法预测的。 这就是为什么宏观策略基金过去几年回报普遍不太理想。
王川:Uber 帝国的疯狂崛起
有位分析师如此评论 Uber: 如果你把 Uber 只当成替代现有出租车公司,它其实不大。 如果你意识到 Uber 可以把你的孩子送到学校,把你的父母送到机场,带你去约会喝完酒后再送你回家,给你送一些日常用品上门,它就大一些。 如果你以后不再自己买车,完全用 Uber,它就更大了。 如果你把 Uber 看成一个超级联网计算机,每天全世界运送上亿的人和货物,连接一切,那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了。
1876 年他在美国西北部围剿印第安人部落时,遭到人数十倍于自己的对手突袭身亡。传说中喀斯特将军的临终遗言是,“Where the f*** does all the Indians come from? “ (特么的这么多的印第安人都从哪里来的?)
你也可以活到 109 岁—王川老师教你三招让你健康长寿
阚老师的长寿之道有哪些经验呢?据他自己说,有这么五点: 一,饮食要有营养,要有许多蔬菜,色拉。 二,多呼吸新鲜空气 三,不抽烟,不喝酒 四,不断运动,不断和外界交往,心态开放,认识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 五,保持许多兴趣爱好,不断多学新东西,可以永远年轻。
王川:为什么日本今年的新生儿有一半将活到 108 岁?
在我的领域,我学到的是,永远不要相信专家,除非他们有数据支持他们的观点。要对专家非常小心,因为专家往往对过去非常了解,但是对未来懂得很少。
王川:Narrative, 三观和雅浦岛上的石头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三 )
实际上,普通人的金钱观,又真正比雅浦岛上的岛民高明多少呢?如果外人哪一天把你心中的财富涂成黑色,你在三观一夜之间被颠覆时是否还能淡定?
当人们入戏太深,沉浸于形式无法自拔时,往往忘记了赚钱原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当形势变化,技术进步引领新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时,固化在大脑里的许多观念和 narrative , 除非有意识的下大决心改正,是很难被自行抹去的。 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被灌输的 narrative 是:读书十几年,工作几十年,攒了一些钱(实际上那都是银行电脑系统里的一些数字而已), 然后安度晚年。
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是生活的第一要务。… 实际问题,不是一些简单的表面上的痛点,而是痛点之下更本质的需求。 先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工具,利其器后方可善其事。 大部分时间应当用于”磨刀霍霍”利其器,等到真正需要”向猪羊”时,则手起刀落,易如反掌。
王川:为什么焦躁易怒的吃货容易早死 ? — 赚钱这事,不可入戏太深 (四)
如果一个人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容易暴怒或做出过激的反应,那么体内会分泌一种叫做皮质醇 (cortisol ) 的激素。皮质醇的分泌,会暂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释放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这样让人可以聚精会神地应对突如其来的威胁。 这是人类进化几十万年后应急的一种生理机制,但是如果长期焦躁和压力过大,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下不来,会导致人血糖升高,食欲增加和体重上升。 而肥胖和高血糖带来的病变,又可能加剧一个人暴躁的性格,刺激皮质醇的浓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身体健康最终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而不是药物。 自身培养的免疫力,是最便宜可靠的,而且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强大的免疫力来自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充足睡眠,节制饮食,适度运动。 维系这些健康生活方式,需要高度的自律。 而高度的自律,最终需要的还是平静,理性和强大的内心。
王川:在元宇宙留下些永恒的印记 (2021 年十月)
人的一生要死亡四次,生理死亡,葬礼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然后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最后是你在世界留下的信息全部湮灭,不留一丝痕迹。
2021 年 9 月微博发言摘要
创意和涌现,本质是一种高复杂度,大规模的连接。具体越过临界点,爆发正反馈的时机,无法提前预测,只能说当它出现的时候,尊重它,顺应它。但它一旦涌现之后,人们知道它如何运作了,就再也回不到低复杂度的的过去了。订目标订计划,本质还是还是没有理解技术复杂度层层叠加的真正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 Tim Harford 两年前讲过一个”如何更有创造力”的秘诀:
就是慢慢的,没有时间压力的同时做多个不同的项目。 (slow motion multi-tasking)
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一般需要有立体视觉 ( stereo vision), 这样才能迅速判断猎物的距离。而猎物不需要立体视觉,但需要 360 度的视觉,这样有危险时马上跑。引申一下,对同一个事情,有多个不同角度的信息来源,可以形成”立体认知”。否则认知会片面,不免坠落到食物链下端。
2021 年 7 月微博发言摘要
生活的规划有几个层面: 第一是健康。.. 第二是国际国内形势。.. 第三是对未来新兴蓝海产业的追踪和分析。能够看清底层技术本质,抓住极少数高增长的主线条,不为媒体和周边各种噪音所干扰,独立冷静的做出判断,最终享受指数增长的红利。 第四是保持短期的高度流动性,面对各种不可避免和无法预测的外在冲击,能够有较大的缓冲和抵抗能力。 第五是在耗费成本和精力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构建更丰富的全球化的网络系统:知识信息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等等。本质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对外输出和发挥影响力的效率。 每个层面都要兼顾,保持平衡,才能产生一种节节贯穿的舒适感。
越是底层的建设,变化相对越为缓慢,也越容易被人忽视,因为短期看不到忽视的负面后果。反过来,底层如果出了大的突变,不可能有药到病除的解决方案,需要花较长时间努力才有可能补救。
2021 年八月 Twitter 发言摘要
The best example of increasing return is information itself: good information always ha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infinite marginal returns. Information does not wear out or degrade when it is used; instead, it increases in reach, depth, and value.
There is NO real connections among people unless they conclude a financial transaction w/ each other that provides mutual benefit. Trade is what is making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rading with strangers are more likely to bring benefit vs just dealing w/ acquaintances。
Any technology that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ecurity of trading among strangers, will be of great value.
2021 年 6 月微博发言摘要
理解一个大象,尤其是迅速成长的大象,本质就是天天坚持听各种在瞎摸的盲人的不同的议论。
因为自己本质上也是盲人,而且大象的信息太杂,变化太多,不可能迅速感知大象的全貌。
这时也不宜一下子钻进去花太多时间研究象牙或者象尾巴的细节。
更多人意识到,不承认这个东西,我照样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更好,而且你也拿我没办法。想象共同体就慢慢消失了。
要想不被新技术颠覆也很简单,就是持续在某些维度上保持迅速有机的增长,这样别人总是追不上你。别人可以超过你,肯定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增长了。
真正的效率提高,意味着不断重复利用过去的成果去构建更复杂的产品,或者把同样的成果和产品变着花样推广到更大的市场上去 ; 如果被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搞各种杂事,或者要去做各种定制性的服务,那么一个人很难系统性提高自己的效率,缺乏实质性竞争优势,无法有效复合增长。
真正的奢侈品,是找到一个在某些方面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能够在一些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点拨出几个你原来不懂,而且自己也很难琢磨出来的关键逻辑,让你终于茅塞顿开,而且极大增加了和世界互动的信心和勇气。
可惜这种奢侈品没有公开的,打包的,一条龙服务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不断去摸索体验,集思广益,慢慢摸索积累出来。
外行看两军对垒,只是看局部的热闹。长期看,问题的本质是谁更有后劲,赚的钱更多 (或者亏得钱更少)。否则即使某人打赢了局部战役,也无法守住成果。
只要你很清楚自己的行动后劲充沛,完全不需要羡慕其他人用巨大亏损堆出来的表面声势浩大。
创新无需许可的区块链,其后劲很明显远远大于任何中心化的计算体系。
和人交流要注意一个 “burden of proof” 的问题。换个表达方式,就是 “谁主张,谁举证”。
诡辩者搅局的主要伎俩,就是用很低的成本制造一个新的议题,然后要求你用很高的时间成本去论证这个议题为什么合理,或者为什么不合理。
有的时候这种搅局可能是无意的,是一种思维定势的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善意的提醒他们, burden of proof 在他们身上。
否则,就告诉他们说,gnmdd
所以很难和任何人保持长时间的”有意义的对话”,因为彼此信息完全同步要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但和一些人在某个局部进行非常短暂的”有意义的交流”,是可能的。
2021 年 10 月微博发言摘要
既成事实的根本特点是 “既成”后,要再反转回原来的状态,成本高到不可能。所以对方只能被迫接受现实。书呆子的盲点在于误以为世间的运作机制都和理论一样简单美好,一方面对于别人制造的 fait accompli 没有思想物质准备,无力回应 ; 另一方面在恰当的时机不敢制造既成事实,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生命就是三件事,互相依托,不断叠加:
理解,决策,行动。
Understand, Decide, Act.
前面两件事主要靠大脑。前面两件事办好了,行动的有效性,和效率,都会有本质提高。然后再进一步反哺,提高理解和决策的质量。
虽然这三个元素不可分割,但从重要性而言,理解 > 决策 > 行动
李小龙,乔布斯,马斯克这些人,都是属于对于自己的领域的技术的探索和发扬光大,非常执着和沉迷的大师。所以他们可以把所在领域的水平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财富只是顺带的结果而已。
以钱为目的,而不享受艺术或技术摸索过程本身的人,反而在财富积累上走不远。
很多事情,归根结底是个成本不对称的问题。 … 所以和外界互动时,一定要尽量保持成本的不对称性有利于你,绝对不能去做用十块钱的成本和对方一块钱的成本消耗的傻事,否则很快会受到客观规律惩罚。
王川:论投资高成长垄断型资产的八个误区
第一个教训就是任何新技术,新产品,服务, 在没有真正被市场验证之前,在没有比较可观的收入和客户数目之前,试图去分析它是否会成功,基本都是浪费时间。因为变量太多了。很多逻辑似是而非。 … 只有说等到累积市场收入超过一个临界点,比如五亿到十亿美元,小的消费品或者社交平台,用户数量超过五百万到一千万, 才值得去深入研究。 … 一句话就是“等待临界点”。
第二个教训,就是仅仅因为公司业务看上去迅速增长,而没有反复验证它的护城河,在这里指的是垄断性,就贸然入场。
垄断性不仅仅是某一个单方面的优势,而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优势,让竞争者对你无可奈何。 … 一句话就是 “多维度验证垄断性”。
第三个教训,没有亲身长时间体验出钱的买家的角度和决策过程,这样容易被一些断章取义的媒体报道误导。 … 对于新技术带来的革命, 媒体报道注定是从错误的角度来观察分析的。断章取义,揪住一点一线,无限夸大,吸引点击率,骗点广告费,等等。这基本上就是世界各地主流媒体的现状。 … 一句话就是“理解客户的上帝视角”。
第四个教训,就是当一个公司利好消息频繁出来,垄断性加强,股价上涨的时候,应当在控制整体仓位的前提下,考虑继续加仓, 而不是仅仅因为价格涨了,就着急套利。 … 一句话就是 “越垄断越加仓”。
第五个教训。.. 就是不深刻理解公司高速增长的底层机制,和未来的产品路线图, 然后容易按照短期的肤浅理解,计算估值,认为公司高估了。
第六个教训,就是被短期挫折干扰心智, 吓破了胆,试图做短线,折腾半天,最后一场空。而卖掉之后,如果过早下车,一般于心不甘,很难再买回去。
第七个错误,就是当发现自己判断错误的时候,不愿改错, 因为面对过去的错误,内心太痛苦了。
殊不知,正是因为你果断比别人早改错,你就可以多赚,不要和钱过不去。
尤其是当原来不看好的公司,后来成长迅速变成垄断公司,这时应当忘记过去,只要确认垄断性和未来成长前景,就应当高价再买回来。 … 一句话,就是 “不怕改错和高价买回 ”。
第八个错误,就是在超级公司增速放缓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公司还会可能有各种增收,增加现金流, 回购股票的手段,股价坚挺的时间可能超越我们的想象。 … 一句话,垄断者“晚年寿命可能极长 ”。
2021 年 11 月微博发言摘要
真正的思考需要反复推敲,一开始可能有大量不靠谱甚至幼稚的想法涌现,然后花很长时间不断折腾,去粗取精,最后才慢慢锤炼总结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长时间写作,才容易达到这种效果。
如果一开始就把”装”和”表演”当成主业,那么肯定羞于把自己不靠谱或幼稚的一面展示出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就会因为装而长期避重就轻,讳莫如深,故弄玄虚,自欺欺人。最后装的自己都信了。
让你的作品和资产有组合性,和扩展性,可能是比印钱更快的致富之路。
但挑战是: 一,你事前不可能精准知道哪个东西可以组合出有价值的新东西。等你看到别人的东西组合出价值,想要去模仿时,就会意识到人家是 N 年前打好了深厚的基础,才会有这一天。
二,很多人无法坚持到越过临界点。能够坚持下来的一般都是真爱,确实对这个东西本身有废寝忘食的兴趣。要靠外界的压力或物质激励才能驱动的行为,反而缺乏生命力。自发动力,组合性和扩展性是生命的源泉。反之,被外界施加压力驱动,没有组合性,没有扩展性的一锤子买卖,是昙花一现,而最终通往痛苦和衰亡的道路。
组合性好扩展性好的资产,在你睡觉的时候都会不断有别的实体要和它主动连接组合,并自动送上门来源源不断的红利, 让你躺赢
装逼的边界在于不能被立刻证伪。现实世界中大部分人还是要先追求短期利益,先装为快,哪管以后爆仓。即使这批爆了,还会有新的装 B 犯涌现。
不断寻找并且重新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大家都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是属于结构性的无解,或者极为困难的。
权力斗争和市场竞争都有一个类似而且重要的机制:
就是你要尽量架空竞争对手,同时要防止竞争对手架空你。掌权者要在每个环节都尽量有至少两套独立的人马可以互相节制,免得某个环节被一个人所控制而反噬。
市场竞争中的架空,可以理解为你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无数替代品,而你所在的那个环节几乎没有替代品。你的垄断性 (不可替代性) 越强,你捕获经济利益的能力就越强。
纠错实际上不是自己一拍大腿就纠了,更多的时候是自己积累的各种选择开始指数型增加,然后不断拷问自己:“我现在做的某些事情看起来很傻呢,为什么不切换到更好更省力的新的选择上去?”
独立思考和反复纠错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谁能够在那里装逼,一次就独立思考搞对了。这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收集一手数据,反复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过程。战略问题上,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思维框架和结论,不要因为别人说几句廉价的奉承话就觉得自己对了,也不要因为别人冷嘲热讽就觉得自己错了。
2021 年 12 月微博发言摘要
如果你现在做的事,有任何人可以做得比你更好,成本低很多,那么你就应当迅速放弃现在做的事 (不管暂时有多痛苦),而去寻找价值链上你更能占据优势的位置。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害怕错过) 的本质是因为貌似周边的人都在发财,而你没跟上,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本能的疼痛和恐惧感。
人性本质是宁愿舒适的热热闹闹的和一大群人一起下地狱,也不愿孤独而痛苦的走阳关大道。 不深刻理解底层逻辑之前,FOMO 长期看是大概率要亏钱的,而且会耗费宝贵的注意力,大把时间来来回回做无用功。
成为”出题家”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自己拥有事实上的 API 定义权的体系,有足够多玩家愿意参与你的生态,服务你的 API 来分一杯羹。出题家的地位往往来自于对某些稀缺资源和关键节点的控制,有时这些控制力不是刻意计划,而是做着做着就突然发现自己有这种力量。而这和具体专业能力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
“做题家”相当于别人把框架和 API 定义好了,他和无数竞争者一起比赛谁能更高效的完成底层和后台的实现,但选择这条道路后,也就意味着他始终处于一个有无数潜在替代者的弱势地位,但你要说他弱势他还不服气,他会说,我做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力和学历呢,我能脱颖而出,我是强者。
优秀做题家一般对”出题家” 会有本能的厌恶,一是因为少数冒头的”出题家” 会以看似极小的代价获得巨大的利益,二是为自己长期积累的做题技能在新的体系里一点都用不上而感到极为愤怒。
蛮族的特点是,因为生长在一个开放而缺乏保护的环境里,所以淘汰极为残酷,凡是能长期生存下来的,都是战斗力和生存能力极为顽强高效的组织。而”文明人”的内部,因为长期缺乏外界的直接威胁和冲击,会慢慢变得低效和涣散,而很长时间无需为此后果买单。一旦外面保护层被击穿,则一触即溃。
情愿相信一个有长期的公开运营记录 (至少三年以上,多多益善)的伤痕累累的公司或者创业者,也不要被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外表包装非常炫目,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所迷惑。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假的,虚弱的,拆东墙补西墙的东西都撑不了很长时间。
DAO 要能成功,本质需要能够把各种工具打磨,界面简单化,把后台各种复杂的结构藏起来。用户只关心可以随时加入,随时退出。最终当基础设施足够强大,可以轻松支持成千上万的成员后,才能体现出规模和效率优势,加大普及率。现在还是早期摸索阶段。
还需要 “高度自动化”,如果有需要太多人工干预的操作,还是无法 scale
底子薄,资源少,缺乏积累的一方,一般都喜欢投机,搞突袭,偶尔得手后会进一步刺激这种投机出奇的欲望。
大部分人际关系,最终因为各种差异的扩大,而渐行渐远。应视其为常态,不必浪费能量维护根本无法维护的关系。
一般极少数成功的故事容易被传播,而且传播过程中会把各种边界条件和风险完全忽略,越传越神越玄乎。大部分破产失败跳楼的遭遇,传播速度衰减很快,最后被大家忽略。
软件设计大师 Donald Knuth 曾说,”真正的问题是,程序员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担忧(程序的)效率。过早优化,是编程的万 (或者主要的) 恶之源。”
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也许对于忧郁症和肥胖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到北纬二十五度以南的地方,在某个菠萝,咖啡或其它经济作物的庄园里,每天在太阳底下义务劳动两小时,药到病除。
王川: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上)
长期国债利息由市场决定,利息涨,国债市场价格就会跌。利息跌,则价格涨,有的时候会涨很多,很多。
和三十年零息票国债最接近对标的有两个 ETF, 代码分别为 “zroz” 和“edv”.
因为美联储可以无限量零成本印钞,所以美国政府对于美元国债的赖账,完全没有实践上的可能。
美国长期国债没有赖账的风险,只有短期价格波动的风险。如果市场觉得通胀会失控,长期国债利率会暴涨,长期国债本身的市场价格会下跌。
长期国债的另外一个作用,是在宏观经济突然变差,流动性紧缩,市场极度恐慌时,其市场价格往往上涨
投资长债的好处,是不用浪费太多时间分析各种基本面细节,大概扫一眼宏观大势,大家恐慌通胀时就多买一点长债,大家恐慌经济崩溃时就多卖一点,最坏每年还可以收点利息,慢慢熬,留下大把时间,读书,锻炼身体,睡觉。
王川: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中)
“间歇性断食+低碳水”可以看成是加强版的“生酮饮食”。选择“生酮饮食”者,很多则是因为缺乏毅力或别的原因无法践行“间歇性断食”。
胆固醇数据美国使用的单位是 mg/dL, 欧洲和中国使用的是 mmol/uL 。前者到后者的换算,如果是总胆固醇,低密,高密,要乘以 0.02586 ;如果是甘油三脂,要乘以 0.01129.
Feldman 践行生酮饮食的动机,就是因为自己体检时发现身体已经接近糖尿病的边缘。生酮饮食六个月后再去检测血脂,发现自己的总胆固醇 (TC)反而从 186 升到 357,LDL 从 137 升到 271, 单从胆固醇数据来看,他的心脏病风险似乎严重增加,尽管他其实自我感觉,比六个月前好多了。
生酮饮食实践者中,会有很多人胆固醇大幅度升高, 尤其是有一类叫作 Lean Mass Hyper Responder (瘦肌超级反应者,下简称 LMHR) 会有下述表现:
胆固醇比以前增长 50-100% 不等,但 TRIG 会大幅度下降。典型数据是 HDL> 80, TRIG < 70, LDL> 200
22/ Feldman 倾向于认为 LMHR 类型的人,往往外型苗条,长期锻炼,虽然胆固醇偏高,但是因为“好的原因”而高,因此实际心脏病风险很小。但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结论,最终仍然需要长时间的,大量样本的随机跟踪实验才能建立。
为什么 LMHR 的人会有如此高的 LDL? Feldman 的假说是: 因为生酮饮食者碳水化合物摄入极少,体内葡萄糖很快用尽,需要消耗脂肪才能给细胞提供能量,这和普通人通过碳水化合物分解成葡萄糖给细胞提供能量的路径完全不一样。那脂肪从哪里来?要么来自外界食入,要么来自肝脏里存储的甘油三酯 (TRIG)。空腹 12 个小时后,因为缺乏碳水化合物,肝脏内的 TRIG,通过 VLDL (超低密度脂蛋白)运输到肌肉里。(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 Feldman 描述他在空腹 12 个小时和空腹 14 个小时两次测试 TRIG 值锐减, 因为空腹 12 个小时后,肝脏只能消耗自己存储的 TRIG 了)。VLDL 完成运送 TRIG 的使命后,就最终转化成 LDL 回到血液里。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 Feldman 摄入脂肪越多,之后验血时 LDL 浓度反而越低,因为这个脂肪来自外部,无需消耗肝脏里的 TRIG.
Feldman 的假说是,传统观点里的高 LDL 有害,底层原因是因为病人的细胞对胰岛素产生抵抗 (因为血糖过高),吸受 VLDL 和他运来的 TRIG 能力减弱,进而导致肝脏试图分泌更多的 VLDL 运到细胞哪里去,在血管里造成交通拥堵,结果是血液里存在高浓度无法被吸收的 TRIG 和大量 VLDL 转换成的 LDL。在这种背景下高 LDL, 和前一种没有胰岛素抵抗情况下的高 LDL, 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王川:论做题家和出题家 (一)
10/ 最终要获得突破,一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系。在一个多维度的信息世界,只要涉猎足够广 (宽度),下足够多的功夫 (深度),积累一定时间后,一定能够以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突破。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第一,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始终会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二,因为是多维度的探索,因此自由度和灵活度极大,调整能力极强,可以有多种组合灵活跨界,不会陷入某个狭窄体系,而日后又要遭遇被技术淘汰要完全从零开始的窘境。
11/ 真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为兴趣和自由而创作,而不是去迎合讨好某个特定目标的受众。违背内心去迎合外界定义的 KPI. 去讨好外人,是无法持久的,而且对方很容易可以感觉到,并因此对你的态度转为轻蔑。伟大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永远是潮流的领先者,而拒绝做外人支配的做题家。
12/ “解决当下某个具体问题”的创新,相对而言吃力而不够讨好,因为问题的框架本身已经固化了,已经有若干竞争者和(还不够好的)替代方案,所以限死了可能获得利益的上限。创造或参与一个全新的还不被理解的体系的构建,会随着体系本身的迅速增长发展,和各种新机会指数型的涌现,一起指数型增长。因为整个体系的大的框架在迅速膨胀,所以发展的空间非常自由,可能仅仅是因为比别人多走几步,尽管姿势歪歪扭扭踉踉跄跄,仍然可能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
做题家更本质的问题是,没有独立面对风险和评估风险的能力。因为他成长过程中都是在一个温室里,做不了题损失不大,能做题就可以赚更多。
做题家有个挥之不去的幻觉,就是拼命把题做好了,自己就可以进入核心利益阶层。殊不知,出题家冒了很多风险,经过长期积累才获得现在的地位,怎么可能随随便便释放主要利益给没有承受过风险的做题家?再说,有那么多做题家来竞争某个预先定义好的岗位,自然也就限制了他们议价的能力。
王川:从长期国债的悖论到胆固醇的悖论 (三)
一般来说看到一只蟑螂,肯定还有十个蟑螂你没看见。有一篇尘封四十年的研究数据重见天日,后面至少还有十篇不支持某个主流叙事理论的报告被锁在抽屉里,也许永远无法被公开。
2022 年 2 月微博发言摘要
如果你以四年以上的时间长度反思过去的话,会发现一半以上的勤奋都是无脑的重复性自残式内卷,长期整体效果为负;而按照“随机梯度下降”的算法,只要定期随机接触舒适区以外的信息,不断冷静评估调整,即使短期可能还会有表面的倒退,长期迟早可以捕捉到爆发式的增长。而且工作量恒定,人不累。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坚持 sgd (随机梯度下降) 式的摸索,保持恒定工作量,活得足够长,可以足够接近任何宏大目标。
激活函数的主要作用,是以尽量少的计算资源,来试图接近模拟对于客观世界的理解,以获得尽量大的回报。不这样做,自己的竞争力会迅速落后,被各种 spam 拖垮。
2022 年 3 月微博发言摘要
承认别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顺势而为,可以让自己很舒服,而且可以有时间慢慢找到自己特别强的地方。
别人比你强,一般是底下有很多你看不见的长时间搭建的整套体系,而且这套体系往往可能是自发涌现而非完全主观构建。没搞清楚机制之前,盲目上去攀比和硬拼,往往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强大的系统性的纠错能力,可以碾压一切表面的暂时的智商上的差距。
但这种认知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五年以上,甚至更长,才能看得非常清楚。时间段过短的时候,人们容易被一些拆东墙补西墙的奇技淫巧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
每当你看到一个貌似智商很高,一度很成功的个人或者团体,最后结局却很悲惨,并因此大惑不解的时候, 如果仔细深挖底层的结构性原因,都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纠错能力。
“我常常注意到,在战争期间,人们总是因为觉得太晚了,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但是,过段时间回头看,那时就是应该采取断然行动的时机。很多事情发展的比我们预期的要慢很多。 ”
“不要对宗教,或者其它看上去神圣的体系开战,因为这个东西在很多傻瓜的大脑中有着巨大的力量。”
2022 年 4 月微博发言摘要
没有强烈兴趣推动的奋斗无法长久,也走不远。
这里的机制是这样的:
如果你没有真正的底层的强烈兴趣,而是被人花个饼,讲个故事,忽悠着朝某个宏大的目标奋斗,那么你前进的动力主要是靠个人的意志力。但意志力再强,也有耗尽的时候,如果你强忍着痛苦的奋斗,一很长时间没有真实的正反馈,没有增长,最终意志力耗尽,只能退回来。退回来后发现你的真实技能并没有进步,而意志力的巨大消耗,让你对任何新的靠意志力才能实现的行为都会感到恶心,毫无兴趣。在这种状态里可能很久都出不来。
换个表述,如果可以量化的话, 兴趣 = 正反馈 – 意志力消耗。只要兴趣一直 > 0, 就可以持续。如果正反馈突然减弱了,要停一停,或者换个方向领域摸索,但不要粗暴的损耗自己的意志力,并且像个 SB 一样的到处炫耀自己的意志力有多强。
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在开放环境下持续的,不被打断的,看似貌不惊人的迭代造就的复杂网络系统。
只有亲眼看到别人是如何标准化,规模化做事并越滚越大的时候,才能深刻理解自己以前那种既不标准,也无规模的做事方式为什么愚蠢,然后才能真正注意以后尽量避免类似的行为模式。
2022 年 5 月微博发言摘要
泡沫时期高价购买金融资产,大概就像经济繁荣期嫁给凤凰男一样。前者稍微遇到银根紧缩,就可能一周内从八十块跌到八毛钱;后者在经济下行期,可能迅速暴露其各种丑陋习惯和狰狞的本来面目。
追逐泡沫背后的心理本质是贪婪,贪婪的背后本质是因为某种匮乏而产生的本能不安全感。所谓愚蠢,就是无法用理性来抑制这种本能的不安全感。
人到最后就是健康和金钱两件事,其它基本都是泡沫和忽悠。
王川:论熊市投资者的自我修养
William Bernstein 对风险的定义,就是“在最糟糕的时候,最糟糕的回报” (bad return at bad times) 。 … 第一类,长时间的通货膨胀, 导致现金和债券相对贬值,股票也相对表现不佳。这在美国七十年代, 中国四十年代,德国二十年代还有很多拉美/东欧/中东/东南亚等国家都有发生。
第二类,长时间的通货紧缩,经济萧条,股票损失一塌糊涂,很多债券违约赖账,只有少数政府债券回报不错可以保值。这在整个西方世界三十年代,2000-2003 年, 2007-2009 年间,日本过去三十年,都发生过。
第三类,属于政府通过税收或其它政策,强行剥夺或者低价赎买公民资产, 还有战乱, 等等, 这在全世界范围内,过去一百年也常有发生,但这个就不在今天讨论范围之内。
长期看,投资长期成功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当街上血流成河时,你手上还有多少现金。
投资的目的不仅是要优化回报多赚钱,而且要避免在贫穷中死去。
某个量化策略被发现有效
-> 更多人参与套利,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 (positive feedback loop),参与初期,量化策略回报更高
-> 参与人多到一定程度,回报开始慢慢下降
-> 为了维持回报,大家开始加杠杆,但回报仍然无法显著提高
-> 某种外界扰动,导致少数人开始平仓,终止这个策略,所有使用策略的投资者都开始亏损。外界扰动只是表象,并不是反转的本质原因。反转的本质原因,是参与策略的投机者已经饱和了。
-> 过了一个临界点,大家纷纷夺门而逃,被迫去杠杆,所有策略使用者在很短时间内遭到巨大损失
-> 甚至有人开始落井下石,用反向策略加速其崩溃。
-> 到最后,所有策略的使用者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有相当长时间窗口价格到了极为荒谬的程度。…
-> 人们纷纷谴责这种策略的愚蠢无效,但是这往往意味着从这个点开始,这个策略在未来的长期回报可能又会不错。
降低风险没有其他捷径:只有提高无风险资产 (如现金和国债)的比例。
实业家的成功,主要靠对外去打拼奋斗,去尝试和行动。投资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靠对内的,对于自己的贪婪/恐惧心态的反人性的严格控制。
自有资金投资者在短期信息的搜集的准确度和迟滞上,无法和专业基金较量。
但是自有资金投资者的一个最大潜在优势是,就是没有回报的压力,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可以等待很长时间,可以非常耐心。这是 VC/PE 投资者还有对冲基金经理所不具有的优势,在非常糟糕的熊市时,这可能是重大优势。因为大熊市时,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枯竭,甚至要撤资,往往被迫要清盘,完全没有选择。
2021 年 12 月 – 2022 年 5 月推特发言摘要
真正牛逼的生态,实际上是一种“无法计划”和“长期积累”的产物,因此无法主观复制超越,因此才有巨大的门槛。想要“迅速”和“主观”的构建生态,往往搞一些“拉郎配”自欺欺人的形式主义,坚持不了多久,最后大多灰溜溜收场,无人注意。
历史上很多辩论和冲突,最后不是靠正面硬碰硬的解决,而是一方自己慢慢萎缩退场的。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厌恶,本质来自内心深处对于丧失权力的恐惧感。
中文社区有个常见的词叫“搞钱”, 窃以为这种思维存在框架性的错误。如果你做事的效率和别人差不了太多,再怎么搞也搞不了多少钱。但如果你可以把你做的事在各个层面规模化扩展化,能不断重复引用,在更大规模的用户或读者群上分摊成本,日积月累,那么你的效率自然越来越高,钱就自然来了。
如果效率没有比别人有明显的几倍以上的优势,实际操作上大概率就是在自欺欺人的瞎搞。
高组织度的一个特点是信息不可篡改,私有财产得到充分保护,这样后面的人可以在上一代的积累基础上不断迭代,否则旧的经验教训被掩盖或者彻底消失,新人又要从较低的水平重新开始。
二级市场的好处是,通过价格的变化,提醒你迅速调整世界观。否则你可能会在美好的童话里像个傻逼一样,很多年都不觉知。
系统性纠错的能力,远比判断预测的能力更重要。只要能不断纠错,判断预测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如果不愿意纠错,即使一时可以预测正确,迟早会因为盲目自信而掉到坑里出不来。
There are five stages of grief: denial, anger, bargaining, depression and acceptance. Never waste energy trying to argue w/ someone who are still in the first three stages, you are most effective when they are about to reach the fifth stage on their own.
财富的增加,本质来自于增加自己和外部的可组合性。这种可组合性本质来自于开放的,难以被外力破坏的自由连接。任何为了短期利益而减少自身可组合性的行为,最终必被反噬而得不偿失。
@myantokengeek : 反过来说,要控制一个人,就得把他安排在科层结构里,构造大量的任务填满他的时间,用虚构共同体的观念让他以邻为壑,让他在向上爬的过程中与所有人为敌,主动或被动地斩断外部连接。
宏观经济的过度研究是浪费时间,一个原因是,宏观经济的各种发展,必定会遇到美联储的相应的政策反制而最终抵消。这样即使正确预测了短期发展方向,也对长期投资获利用处不大。
所以每天因为看到各种消息,而受影响恐慌抛售,或者恐慌买入,实在愚不可及。
2022 年 6 月微博发言摘要
试图扭转一个人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是徒劳的,远不如改变他的环境有效。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早已在几年前被他接触的信息质量,所处的环境,所建立的思维模型,行动上投入的各种沉没成本,权衡利弊使用的价值标准给锁定。
而且如果他只是计较反思短期的得失,而不检讨更长期的大环境和生态上的选择,那就永远无法真正吸取教训。
如果他不幸陷入某个局部极值,除非是自己的儿子,否则你不可能自己耗费那么多能量帮他跳出那个坑。
人的选择非常依赖于他在各个生态环境内所能驾驭的力量:积累的连接越多,技能越多,选择也越多,自然大概率可以做出较优的决策。否则会对未知的环境存在畏难和习得性无助的情绪,有好的选择也抓不住。
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可使敌之必可胜。”
加杠杆的核心是透支自身资源。奉承话的效果是给对方一双想象的翅膀,不断鼓励他悄悄透支自身资源,直到越过某个不可逆的临界点,产生非线性崩溃。
世上的装逼犯数目总是远超你的想象。
有一半以上的装 B 犯是非常真诚的,就是他完全真诚的相信了自己给自己编造的美好的谎言,并且不折不扣的按照这个逻辑来行事和表演。或曰 ” believe in their own bullshit ”
王川:从权力和垄断的演化机制,看投资 (一)
权力斗争,核心实际上就两个问题:
i) 在关键环节上,尽可能让自己不可替代。
ii) 同时在与自己合作的关键环节上,确保有替代者可互相制约。
对于做题家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是默认当前的权力架构是合理的,自己只需要做现有架构下一个专业的螺丝钉好了。
当你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的时候,不管多努力,你本质是陷入一个为所在系统的权力垄断者服务的弱势地位。而且往往越努力,你为当权者付出的就越多,你摆脱路径依赖争取自身权力的能力就越弱。
权力的获取,要从不断思考实践“如何做不同的事,占据独特的生态位”开始。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和别人的可替代性,本质都是一个长期积累耕耘的过程,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有些脏活累活开始没人愿意干,只有你愿意干,在干活的过程中悄悄的获得了各种资源的占用和支配,时间长了,如果运气好,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自身竞争力越来越强,潜在竞争者进入和取代你的壁垒越来越高。在某个节点产生非线性突变,于是垄断地位自然涌现,就大权独揽了。
什么样的脏活累活更有价值?任何可以扩大你和外界连接的网络的工作,或者增加你的特殊技能的工作,即使累一点,有一定风险,也会提高你的价值。
王川:2022 年岁末看美联储加息和通货膨胀
2022 年对大部分投资者是艰难的一年。美联储从三月份的零利率开始数次加息,到十二月初短期利息已经增加到接近 4%的水平。 … 为什么美联储要加息?因为物价指数的通胀大大超过预定的 2% 的目标。 … 为什么通胀率过去 18 个月一直居高不下?事后看,主要有两大因素:一,突发的俄乌战争对原油市场的冲击,导致油价高。..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因素:Covid.
王川:长期主义的实践为什么这么难
为什么长期主义的实践这么困难?为什么 A 市和 B 市两地的群友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反复推敲后,我的结论是:
关键在于资源的贫乏。
4/ 长期主义的坚持,需要自身有足够资源可以耐得住表面的波动
一个人或者团体的演化阻力最小的方向,是他可能获得最大正反馈的方向,这取决于他和外界连接的网络特征,和这些网络连接给他的选择权。资源的贫乏,本质意味着选择权的贫乏。选择权诚实的决定了阻力最小的演化方向,这比任何信誓旦旦的赌咒发誓都更准确。
你要把自己的净资产三十年增加一千倍。听上去目标很宏大,很难达到,你的第一个直觉反应是:根本不可能!但把它拆解一下,就是每十年增加十倍。(以下计算为简化的目的,不考虑税收因素). 再分解一下,就是每五年 3.2 倍。
如何做到五年 3.2 倍?按照简单的倒推,这需要每年 26%左右的回报。但事物的发展从不是一直向前,没有波折的。实际情况是,市场常常不断在牛熊之间像个神经病一样的大幅波动。为了捕捉到大幅的回报,五年里面大部分时间需要等待,积累信息和资源,等到机会来了,在大家都恐慌和缺乏资源的时候,(在全面分析基本面的各种定性定量因素后) 觉得某个投资五年内大概率有远超 3.2 倍的回报,才出手。
理解这个逻辑框架后,就必须谢绝大部分市场上的噪音和诱惑。对绝大部分事情都说不。对外界各种试图空手套白狼的邀约和闲扯,没有确定性的短线交易,不了解的东西,调研成本太高的东西,潜在回报不能远大于下行风险的东西,没有进入一种持续自我强化的垄断性状态的东西,等等,说不。五年至少 3.2 倍成为一条简单粗暴的红线。不去碰红线以外的东西,成为一种自觉的自律。
进一步推导,为了未来三十年还能一直享受你的劳动果实,必须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自由。
科幻小说家 Frank Herbert 有名言:“追求自由,你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 ; 追求自律,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解放” (Seek freedom and become captive of your desires. Seek discipline and find your liberty.)。对低价值事物的持续严格舍弃的自律,正是通往高价值成长的长期主义的解放之路。
王川:从思科的财务报告历史,来看英伟达的估值
研究财务报告,尤其是美国资本市场上的财务报告,本质就是研究权力的游戏。因为里面都是真金白银的大家在市场上博弈出来的数字,数据大而翔实,真实性比较高。
财务报告,本质是资本世界权力架构的精细图谱。看同一个公司财报数据的几十年的变迁,多比较行业竞争者的财务数据,比较产业链上合作者的财务数据,就能更好理解权力变迁的规律,对权力未来的走向更加敏感。
英伟达 (股票代码:NVDA)是人工智能芯片领域无需置疑的老大,是个非常好的公司,但仔细分析其估值,目前一股 417 美元入场的投资者未来五到十年的投资回报率 (相比于 S&P 500 ) 可能不会很高。根本原因有二:
收入增速,可能低于已经非常乐观的预期,
替代性的竞争方案慢慢终将涌现。
NVDA 的另外一个潜在问题是:分析师对他的未来估值,假设他能未来数年持续保持在 AI 芯片市场超过 90% 的市场份额和 70%以上的毛利率。NVDA 的垄断性主要来自所谓 CUD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的软件生态。这个从 2007 年推出的基于 NVDA GPU 的软件平台,十几年来积累了上千个专门针对 NVDA GPU 性能优化的软件指令,让开发者可以迅速上手,同时也让开发者依赖于 NVDA 的 GPU, 这短时间内对于潜在竞争者而言,是个难以逾越的壁垒。
王川:论气急败坏,恼羞成怒之投资大法
恼羞成怒,本质是遭遇一种 “narrative violation” (叙事的违反), 违反的次数越多,跨越的时间越长,信号就越强烈,这是上帝在提醒你必须修改自己的思维模型。
“真理会让你自由,但首先它会让你生气
恼羞成怒而让人发财的底层机制是:如果某件事让你持续气急败坏而恼羞成怒,那么它势必也会让大多数其他人恼羞成怒。如果你能抑制住恼羞成怒的情绪,提前早于大多数人改弦更张,钻研-理解-投入到新的叙事机会里,那么你就势必遥遥领先于其他迟早要被迫改弦更张的人们。但那些人被迫改的时候,势必支付较高的代价。早改早发财,你的代价无非是对非理性情绪的抑制和耐心研究的时间,但实际的辛苦操劳则少了很多。
人为什么很多时候会死要面子活受罪?这说明“死要面子”这种策略在某些场景下有利于生存,所以要保留下来。“死要面子”是给周围人的信号,就是我还很强大。否则周围人发现你实际上很脆弱不重要了,就可能纷纷抛弃你,造成你的塌方式的实质利益损失。什么阶段必须死要面子,什么时候坚决不能要面子,是一个学问。
意大利著名学者和政治家马基雅维利 (1469-1527 )在“君主论”的第六章里有一段关于创新的精彩论述:
“没有什么比开创新秩序更加难以掌握,更危险去实施,或者在成功上更加不确定了。因为创新者在所有从旧秩序中获利的人那里都有敌人,在所有从新秩序中可以获利的人那里却只有不温不火的支持。这种不温不火,部分来自于对敌手的恐惧,因为他们有现有法律的支持 ; 部分来自于人类的不易信任,他们不会相信任何新事物,除非自己有了实际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让你气急败坏恼羞成怒的新技术有巨大价值,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新技术正在跨越”支持者的力量迅速超越反对者的力量”的鸿沟。
王川:只有生存狂才无需偏执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 (Fed Balance Sheet) 上的资产,在 2008 年之前,一直低于一万亿美元。2008 年到 2014 年之间,为了抵御次贷危机造成的信贷萎缩,凭空多印了三万多亿美元的钞票,用来购买国债和其它资产。而从 2020 年三月到 2022 年四月的两年间,一口气多印了四万七千亿美元的钞票,账面资产翻番,达到接近九万亿美元的水平,相当于 2008 年之前的九倍。这直接导致了 2021 年各种风险资产价格的暴涨,和新一代超级富豪的涌现。他们因机缘巧合切入某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借助美联储的流动性注入的巨大力量,迅速把之前的领先者抛在后面。
如果说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那就是:
i) 以摩尔定律为基础的高科技发展,会继续导致未来不同领域的很多事物,在一年时间内的增量,超过之前的几十年几百年的积累。
ii) 这意味着短期暂时的争先,没有太大意义;而多活几年的价值,在未来可能会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那几年在某些技术领域涌现的增量,决定你是否能够跃迁到一个现在无法想象的新世界
不耐心,本质就是当现实发展速度比预想慢的时候,拒绝分析底层机制,拒绝正视,接受和想象不同的现实,幻想自己可以用蛮力,一厢情愿的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型发展
王川:论情绪记忆 (一)
电影看多了,人容易变得弱智。很多事情的演化极为复杂迂回,大部分现场的实际体验是枯燥,单调,无聊,长期间缺乏有效反馈,和各种挫折。电影因为时间限制,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最戏剧性的核心场景表现出来,所以基本上容不得任何枯燥,强行给观众大脑里灌注了错误的情绪记忆。
因此,沉迷于电影戏剧的人,不理解也不尊重 “长时间枯燥的积累和等待,才是生活的真谛” 这个基本事实,频繁给自己加戏,在对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的顽强追求中,迅速的耗费掉自己的宝贵资源和精力。
有一种重要的能力,就是从一个人说话的内容,迅速判断出其真实动机,和动机背后反映的状态。这需要积累大量情绪记忆,但会很有用。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就是我们听某一类人说的话,如果有管道了解到他的后台运作,看到后台同时发生了什么,积累多了,自然迅速建立良好直觉,听他说什么话,马上知道后台发生了什么事。
大概在 2016 年的时候华尔街有一些人鼓吹这个观点,就是越来越多的资金会集中到 (管理费很低的) 指数基金 ETF 里面,这种集中度会导致很大的泡沫,和之后泡沫的惨烈破灭。鼓吹这种观点的人,视所有的指数基金和 ETF 为洪水猛兽。猜测背后的真正推手,是收取高额管理费的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公司,因为 ETF 在直接抢他们的生意。八年过去了,华尔街股市起起伏伏,但关于指数基金和 ETF 的当时极为离谱的负面宣传已经被人遗忘,现在的人视 ETF 为理所当然的存在。
“情绪记忆”多了后,能自发总结出”抽象度比较高”的经验。
王川:躺平者最终能赢 (一)
从零到一的创业,实际上非常辛苦,风险也很大。一个真正轻松的发财方法是,在某个东西实现了零到一的突破之后,可以看到它从一到一万,甚至一亿的远景;可以基于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对各种关键细节信息的收集,判断这个远景的可能性 ; 在大家尚不完全理解的时候,以不太高的溢价获得其股份 ; 然后躺平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坐享其成。这个技能的好处有两个维度:一是可能回报上百甚至上千倍 ; 二是有很多抽象的经验可以跨行业,可以迅速在别的行业识别类似的机会。而很多在某个行业掌握具象知识的专家反而因为灯下黑,在重要的抽象层面对巨大的机会熟视无睹,非常迟钝甚至抵触。
阻止多数人采用这个策略的障碍是:一,本金太少,五年甚至十年也很难见到明显的效果 ; 二,总是常常有看似更好的短期机会,引诱或者刺激你不躺平,去“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出自苏轼”留候论”)。三,周围一大群没有经验的人长时间对你无情的嘲笑。
躺平的意思是,大部分时间保持在一种低能耗和蛰伏的状态,偶尔忙忙碌碌(高能耗),是为了之后更好的躺平。
躺平者需要思考的是能量 (金钱,人才,等等) 流动的大方向,如何能在能量流向的必经之处寻找捕获能量的最佳着力点。这种思考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时间上的判断,也不涉及主观的追赶和推动,对自身消耗也很小。
宁要枯燥等待时的虚幻 (但实际上可以调控的) 的心理痛苦,也不要被迫干活时的实实在在的肉体痛苦。心理痛苦可以通过调整思维模型来化解和适应,肉体痛苦则完全无法躲过。成功的投资者就是有能力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虚幻的心理痛苦,以避开别人被迫承受的实实在在的肉体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