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s and reflections, deviant ideas and intrusive thoughts.

《道德经:帛书版全本全译全析》书摘

Posted on 2025-10-02

上篇 德经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

02 章(39)

玉只是表象,本质上是披着浮华外衣的看起来出众的石头。所以做石头,我们才能回归本质。

从一开始就失正的事,不能去做,时间长了一定会生乱。

空气、水、食物、阳光,没什么人去赞美它,但这种不赞美本身就是最大的赞美。因为它们才是真正做到与下、贱同德。所以真正的君王,一定是和敛其光,玄同于尘,平易近人的,而非高高在上,脱离根本。

03 章(41)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04 章(40)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反,代表着突破(而非循环、起伏),从无到有的突破,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和我们概念中的“物极必反”也并不相同;弱则代表着生机,万事万物初始的状态;无,则是宇宙的母体,创造了“有”。

06 章(43)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07 章(4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拥有任何东西,都只是短暂地保管而已,所以收藏得越多,可失去的也就越多;喜爱的程度越深,失去的时候就会越痛苦。

张良认为,天下太平,谋略也就是无用之物了,知进退才是智者。

08 章(45)

最大的成就,一定是看上去有所欠缺的,如果等到进无可进时才想着要退,就为时已晚了。器物不被废置,是因为它仍存有可使用的空间;功臣不被谋害,是因为他并未据功不放。

18 章(55)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和顺的状态就叫可以长久,把握了得以长久的根源就叫“明”。增益生命叫作妖祥,用心指使气叫作强妄。事物过于壮盛,就会陷于困顿,这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早消亡。

19 章(56)

对道有所认知的人,不会强行施加自己的主观意志于万物,而是关门闭户,挫锐解纷,以得玄同于万物。达到这种境界,万物都不能得到他格外的亲近或疏远、有意的利益或妨害,万物在他眼中都是齐一而不分贵贱的,所以他既不会“上贤”,也不会“贵难得之货”。正因为他做到了至公、玄同,故而可以成为天下之至贵,即君王。

21 章(58)

其政闷闷,其民惇(dūn)惇。其政察察,其邦夬(guài)夬。

23 章(60)

治大国若烹小鲜。

人们做事,尤其是做很大的事情时,成事的关键往往不在于领导者做了什么,而恰恰是“不做什么”。只有领导者收敛自己的意志,减少主观的干扰,道才能在组织内通行。用道来进行管理,神神怪怪都不再起作用了,因为正道回归了。

27 章(64)

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28 章(65)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30 章(80)

小邦,是因为从大的集体回归到了小的组织;寡民,是因为从多的群体回归到了少的个体。从集体意识中抽离出来,最终返归于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才算是承袭了道。个人只有实现了精神独立,才能直接上承于道,而不是服从于家庭、乡里等集体意志。没有了这些“非道”意志的干涉与掌控,道才能够得以通行。

32 章(67)

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成就他人,就叫慈;不外逐求,就叫俭;安守于中,就叫不敢为天下先。这三样东西,是有道之人视若珍宝的东西。有了慈,才可以铸就勇武;有了俭,才可以成就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才可以成为领导者。

33 章(68)

真正高明的统帅,不会迷信武力;真正高明的战士,不会勃发怒气。善于胜敌的人不会拘泥于正面对攻,善于用人的人,不会总以上位者的姿态凌驾于人。这叫不与外物相争,因为只要自身落于有形,便会被有形所局限,有形对上了其他有形,只能产生碰撞争斗,而无法收容为己所用。唯“无形”可以任用“有形”。

36 章(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42 章(77)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下篇 道经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46 章(02)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持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以不言的方式来实施教化。万物兴作而不干涉它们,有所成就而不把持不放,建立功业也不去占有。只有不去占有,成功才会一直相随,而不会离去。

老子认为,解决是与非的争斗、善与恶的对抗,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民众进入“无知”的状态,而不是让他们“明智”起来。

47 章(0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48 章(04)

人始终处于虚心的状态,于是不与外物相抵牾,而能容纳他人;道始终处于空虚的状态,于是容纳万物而不盈满。

53 章(09)

聪明睿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盖天下,就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猛过人,就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就要用节俭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保持盈满的方法啊。”

所以最大的盈满就是空虚,最高的均平就是齐一,最大的聪慧就是不动用智巧,最高的功劳就是功成而不居。事情做成了就不要再牢牢把持,而是退去放下,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59 章(15)

《庄子·大宗师》描述了“古之真人”的形象:古时候的“真人”,处世只求适宜而不朋比(不随波逐流,不设定立场),好像能力不足而不负担外物,待人端方而不偏执,为人虚怀而不浮华;

不用心智去替代大道,不用人为去增益自然,这就叫“真人”。

61 章(17)

用道治理天下,百姓只能通过认知觉察到道的存在,因为道是不会在百姓的生活中显现出来的,这便是以无为施政,道家理想中最高层次的君王。

63 章(19)

不把自己当成圣明,不使用智巧谋算百姓,这样对百姓就有百倍的好处。不使用仁义治理国家,百姓才能回归到自然的相处,六亲之间才会没有嫌隙。

64 章(20)

贤人与贼人,精通的术是一样的;英雄与仇寇,勇武善战是一样的。我之英雄,敌之仇寇;我之贤人,敌之贼人,区别只在于立场不同而已。所以人们极力提倡的,和人们极力否定的,只不过是站在自身立场得出的结论罢了,并没有本质区别。

我们正是因为有“我”这个主体,才得以认知天下万物。但是,局限在“我”的立场,就无从知道“非我”的立场;局限在“非我”的立场,就无从知道“我”的立场。正因为有“我”,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认知万物的真实模样,而只能在无穷无尽的是与非中打转。

66 章(24)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zhǎng)。 吹嘘之人,不能有所建树。执着于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之人,看不明白。固守自己的成见理解事物之人,不得真相。自我夸耀之人,不能成就功业。自作高贵之人,不能得到敬重。

76 章(32)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78 章(34)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80 章(36)

将要收拢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扩张。将要削弱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加强。将要去除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推举。将要剥夺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给予。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