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
我发现我曾经在知乎上放了很多没有流量的屁,这么多年一直静静地还屯在那里。
some of them are even meaningful so let’s revisit
先来一些建筑转码变形时期的狂妄自大和 condescending 热个场。
羞愧,已删。
Q:
编程语言入门应该先学习哪一种?
A @ 2022-12-20:
从 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入手
Q:
遇到自己无从下手的代码怎么办?
A @ 2022-12-20:
无论是自己水平太烂看不懂,还是写的人写的太烂看不懂,先让它跑起来,看看效果是什么,然后自己重写一遍,再把它删了。
Q:
建筑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构造设计能力?
A @ 2021-03-20:
先建立系统性的理解,推荐本厚书
Constructing Architecture: Materials, Processes, Structures; a Handbook
再可以看看 detail magazine 中的案例,有很多是以专题形式,多誊写细部图。
Q:
如何使用 revit 做一些建筑环境分析?
A @ 2019-09-01:
以前有 vasari。可以关注下 revit dynamo 相关分析方向的应用
Q:
如何系统性地学习建筑细部构造及其设计方法?
A @ 2019-09-01:
抄绘
Q:
设计类专业平时作业应该迎合老师口味得高分,还是坚持自己的创作想法但是成绩不高?
A @ 2018-03-25:
坚持自己,才能毕业后出国
Q:
如何评价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及他的建筑思想?
A @ 2018-03-05:
读书时曾到我校演讲,挤的人山人海。动不动 palladio 和各种 o 结尾的意大利建筑名。拽拽得在 Q&A 环节说 either i am right or you are wrong。
总之是一派,但要辩证得看。
Q:
REVIT 中如何一次选中全部立管?
A @ 2018-02-01:
有个插件叫 quick select,免费,体积小,超级好用,包治百病。
Q:
大一怎么提高建筑设计课设计能力?
A @ 2018-01-15:
狂看
这个是我至今都很喜欢的一个说法。
Q:
建筑学出图怎样才正确美观好看?
A @ 2017-06-09:
有个哥大毕业的老师曾对我说:图上所有的线都用同一种 lineweight,需要突出的地方就多画细部,线就“变粗”hatch 就“有”了。
这段是大概是我那时故弄玄虚和 confusion 的写照,貌似要不惜余力把同僚也绕死。
还 tm 有爹味。
Q:
Python 与深度学习有哪些与建筑设计相接轨的可能性?
A @ 2016-11-16:
学过参数化或编程或算法的建筑系学生,看到计算机领域新的技术新的热点出现,都会问自己一句在建筑领域能否有所应用。
这份好奇心很值得赞赏,因为 architecture 在 post-modernism 之后已经很难再成为一个独立的 discipline。现在我们讨论建筑,往往讨论的都不是建筑 itself,而是其它学科,其它学科与建筑的结合。这是建筑的开放,同时也是建筑的失贞。
CAD 和 BIM 改变了设计师交流的媒介,自动化成就了建造方式的更新换代,曾经的解构主义和语言学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建筑的核心依旧没变,这个核心是什么,我不能说。提问者还是学生或者刚毕业吧,那么对这个 essence 的探索会塑造你的建筑观,决定你在 architectural practice 里给自己的定位。
如果要思考结合的可能性,那么要看看深度学习是什么,看看建筑是什么,看看深度学习里有没有建筑的核心,建筑里有没有深度学习的核心,然后各种 google 各种 paper,坑很广很深。
Autodesk Research is a good start. 我只能说我觉得现在很多我们看到的 barely scratches the surface of architecture core,我们都要继续努力啊!
我不给你鱼,只能给你渔了。另外,我觉得你需要了解一下在计算机学科定义里,编程语言是什么,就不会被用 python 编电池限制了。
Here comes one that still applies to date
从来没人亲自问过我为啥没有朋友圈,不问的人然后觉得我对他屏蔽了,然后就对我屏蔽。
Q:
不发朋友圈动态的人对朋友圈是什么态度?
A @ 2018-02-01:
因为生活中有很多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物,已经很忙碌了。
冷暖自知,没有表达、说服、吸引的欲望。
也不想去纠结在意的人为什么没有了回应,我的呈现有没伤到别人的自尊心。
下面这条是处女答,出乎意料地有 120 点赞,but it is somehow a secret of mine and it helps me pass through darkness。
未删,待人掘坟。
Q:
抑郁症的人怎么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
A @ 2017-03-14:
对自己:心里要始终保持有一个局外人监视自己的状态。一旦陷入深渊就立刻独处,用食物或锻炼等生理的方式调整自己。或者睡觉,醒来就没事了。这是前提。
对他人:如果你用来对抗自己已经用了很多正能量,那么一般人会反而认为你是个阳光明亮的人。其实只是溢出了。保持善意和嬉笑,继续检视自己。
如果有幸你如我一样智商情商不低,那么你一定曾体验过抑郁时的那种过度联想所带来的极高的创造力,希望你能借此从事相关的职业,有所成就,这是另一种善意。同时把成就带来的存在感反馈给自己,找到活着的意义。
我们最终都会被遗弃,不要相信亲密关系,不要说服自己去处理亲密关系,不要相信自己能处理好亲密关系,但也不可评论别人的亲密关系。不接近不伤害就好。
不匿名了。愿“病友”像孤岛群般相伴而不聚。
这里找得到安慰,拿不到解药。大概知道自己的局限,把精力时间放到对的地方,才能好好活下去吧。所有的“礼物”都标了代价。
最后重磅来一个在公司账号下我贡献的一段 marketing bullshit,这里我把 logo 都删了,但回答无权删。
Q:
云计算已经发展 10 多年了,你最看好云计算为哪个行业创造的前景?
A @ 2022-09-08:
先往回走。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于 2006 年由 Google 首次提出。之后,亚马逊、阿里、微软和 google 等都先后推了云计算服务,百家争鸣,日新月异,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规模近千亿的全球市场。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电子商务、网约车、自媒体等新颖的经济范式深入每个网民的日常生活。这 10 多年也是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对流量和数据进行变现。其中一条最重要也是最成熟的途径,就是将采集的海量用户数据上云,利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绘制高维的用户画像,深入了解用户偏好,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和付费内容例如广告的定向投放。
究其本质,云计算是计算。云只是对算力去中心化后的一种服务形态。Heidegger 说过 “the essence of technology is by no means anything technological”。 计算作为一种技术,一种 enframing,它的本质在于通过对原材料(即爆发式增长的数据)的加工形成一种更科学、更精准的世界观。海量用户数据的累积,为云计算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然,也离不来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的加持。反者道之动,移动互联网增速放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物联网赛道悄然兴起,大量智能设备出现在我们身边,地球表面依旧很稀疏。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整车电子电器架构向中央计算架构演进,车辆搭载的硬件越来越先进,边缘算力进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军备竞赛(必须归功于黄教主)。基于近乎无限的云端算力,训练海量传感器数据获得的机器学习模型,将智能驾驶能力推上电动车第一产品力的宝座。
再往里走。
我们感受时代的脉动,也无时无刻体会着云计算对智能驾驶的强大推背力。每天,超声波雷达、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们记录下各类原始数据,并送入数据高速公路,热烈地向我们表达着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我们自研了依托于 kubernetes 框架的数据工厂,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在这里被依次有序地分类归并、清洗过滤、提取转化,最终顺利到达数据湖仓。“Data is the new oil.” 我们通过流批计算引擎,不断精炼 PB 级对象存储和 TB 级文件系统中的结构化数据,持续蒸馏出高质量的有界的数据集,去驱动预测模型和感知模型的下一次进化,去回归验证上一个 bug,去积累 MPI(Mileage Per Intervention, 接管里程)的量变触发质变,去引发智能驾驶能力在未来的一场跃升。
这是一个 by nature 数据密集和算力饥饿的行业。答案昭然若揭,云计算的下半场在智能驾驶。
哎 what am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