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书摘
刘擎
激发现代变革主要的思想动力是理性的观念,确切地说是“启蒙理性主义“。
古今之变,关键本质的话,就是从“自然”变成了“不自然”。 个人主观价值绝对提升,自然秩序被打破,理性秩序建立,这些都是古今之变的一部分。
现代思想的成年
真正成年的两个标志:第一是明白自己,对自己的过往有真正的理解;第二是反思自己,能看透自己存在的问题。
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因为他完成了两项任务,看清现代,反思现代,让现代社会迈入了“不惑”之年。
韦伯的三个核心命题:世界的祛魅、诸神之争、现代的铁笼,以及一个重要概念“工具理性"。
韦伯:世界的祛魅
古代人从整体秩序中确立了生存的意义,获得所谓“安身立命”的根据。古代的人类是“嵌入”在整体宇宙之中的。
祛魅的第一个阶段:宗教的理性化,就是驱逐原始宗教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第二阶段,就转向了宗教本身。到了现代,信仰宗教是需要解释的。
祛魅的“梦醒时分”对许多人来说,在精神上是格外“荒凉”的,会让人茫然若失。
韦伯:诸神之争
“诸神”是指人们各自信奉的价值观。
科学理性发挥自己的力量,是在事实判断的领域。“诸神之争”的战场在价值判断的领域。科学理性打破了传统的价值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价值标准,也就无法为人们提供生命意义的指南。
诸神之争的本质是现代社会中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
韦伯:工具理性
人类的理性可以区分为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工具理性的计算就是一种事实判断。
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塑造了现代社会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观念。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非个人化。倡导绩效制。理性化变成了不平衡的“片面的理性化”
韦伯:现代的铁笼
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
铁笼有两个最大的弊端。首先是造就了一种片面的社会文化。第二个弊端则是造就了片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
铁笼虽然冷酷无情,但它让整个社会高效地运转,创造出巨量的工作机会,提供空前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人在精神层面上总会面对两个根本性的人生难题,一个是死亡,一个是贪欲。
尼采:上帝死了
上帝死了,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信念”。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
什么是虚假的思想?… 形而上学的三大信念:第一,相信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有一个更真实地本质世界;第二,相信这个混乱地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地;第三,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尼采:超人学说
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是一片虚无。“超人”掌握的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也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
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是超人学说的起点。
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就是超人。
历史上所有先知都呼吁信徒“听从我,追随我”。而尼采却说,否定了我才是真正理解了我,才是深刻的追随,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尼采:视角主义
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视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没有事实,只有阐释。视角决定事实。
视角主义认为事实有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其实取决于人们对这件事没有“共同视角”。“客观”只是一种错觉。但这种错觉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一些稳定的事实认知。
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
弗洛伊德:理性人的死亡
在精神意义上,没有人是绝对健康的,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他发现人类心理结果中存在一个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无意识,就是颠覆“理性人”这个观念的要点。
精神分析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人格结构三元说。本我:人格最底层,无意识,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自我:在成长过程中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理性;超我,理想化人格。
理性的力量根本没那么强大,力量最强的其实是人的原始欲望。
精神分析学是一种伪科学。
萨特:存在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学说: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人的意识本身就是空无一物,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人的存在就是意识,意识本身是虚无,那么人的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就是虚无”
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最终推出了“人的自由”。
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萨特: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
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任何信条、任何主义,或者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成为你的借口。
萨特: 他人即地狱
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有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我们没办法既承认别人的自由,又让别人承认我们的自由,或者说把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对象性调和起来。
20 世纪的教训
鲍曼:大屠杀
正是机器般理性的现代官僚制,实现了大屠杀这个非理性的暴行。
现代科学主义实际上对大屠杀提供了某种理念支持。
花园文化看待社会,社会秩序就是一项工程,可以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整理得干干净净,整齐划一,清晰优美。
要防范像大屠杀这样的灾难,关键在于要坚守一种不可让步的、无条件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
阿伦特:平庸之恶
纳粹彻底否定了人类当中一部分人的生存价值,他们断定只有某些人是人,否定了人类存在的多样性。
一种超乎寻常的浅薄,不是愚蠢,而是匪夷所思地、非常真实地丧失了思考能力。这就是艾希曼身上的“平庸性”,实质上是一种“无思状态”,就是不思考。
阿伦特:判断
就各种特殊情况做出判断而言,没有什么恒常的通行标准,也不存在什么确定无疑的规则。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冒着风险,真诚地去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波普尔: 科学观
一个理论算不算科学理论,首先不是看它的对错,而是要看它是否能够接受事实的检测,是否可能被证伪。波普尔认为就,这才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理论的试金石,他把这叫作“可证伪性”。
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了“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
科学永远只能获得暂时的正确性,这就是“不彻底的正确”的深层含义。
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
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什么是“乌托邦社会工程”?就是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社会。这背后有一种观念非常迷人,叫作“历史决定论”。就是认为历史是被一套规律所决定,向某个确定的目标发展,最终会实现这个确定的目标。
波普尔认为,我们并不能发现那个历史发展的铁律,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对真理。其次,人类社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预测。
哈耶克:自发秩序
乡间小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在于,即使没有任何全面组织、理性规划,没有任何权力和政府的强制介入,也能自发产生出秩序,这种自发秩序有一个鲜明的优点,就是在秩序建立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强制,也没有伤害任何个人的自由。
哈耶克: 理性的自负
哈耶克认为纳粹德国和苏联的两种社会经济模式的病根是同源的,都来源于“理性的自负”。
通向地狱之路,是用善良的愿望铺成的。
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能够摆脱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
哈耶克真正要反对的“理性的自负”,是那种妄想能够彻底扫除无知的、全知全能式的计划方案。
伯林:价值多元论
对于“什么是美好的生活”这个问题,价值多元论者认为,理性无法给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一元论的魅力就在于给出了一个最和谐美好的图景:我们可以用一种特定的价值去统领一切,摆脱多元价值的冲突,这会大大缓解生活的不确定性。
多元价值的不可公度性。就是说你找不到一把能够通用地衡量多种不同的价值、把它们排出上下高低的尺子。伯林说,我们追求的许多价值,它们之间是不能换算的,都是彼此独立的“终极价值”。
伯林:自由
消极自由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消极自由强调的是维持一个不受干涉的领域。
积极自由的目标往往是指,那个理性的自我能够主导自己,去实现高级的目标。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是正当的终极价值,原则上没有高下之分。
积极自由本身是重要的价值,但它很容易被扭曲和操纵。伯林警告说,很多奴役他人的做法往往就是借助“积极自由”来给自己正名,但这是一种滥用。因为积极自由离日常生活和经验世界更遥远。
马尔库塞:极权主义
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非恐怖的极权主义”。
“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虽然享受者富裕的生活,实际上却处在一种总体性的控制之中,不知不觉地丧失了自由。
这种新型地控制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很隐秘,不需要暴力和强制,你也就不会觉得恐怖。第二,它能够有效应对自己的敌人,能够排斥、化解甚至“招安”反叛者,让总体性的控制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这个消费社会是一个自我强化系统。它无限度地磁极人的物质需求和享受欲望,让人无止境地追逐不断更新换代地“虚假需求”。这个系统循环往复地运转,把每个人都卷进去,最终使“商品拜物教”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普遍信仰。这就是“非恐怖的极权主义”的奥秘。
马尔库斯:单面人
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 – 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 – 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在这样一个工作、生产、消费的循环中,人陷入了单一的生活模式 – 如何赚钱然后如何消费 – 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了。
马尔库斯:实质性的变革
工人阶级已经被整合到了资本主义体系之内,这种整合甚至深入心理层面。
资本主义体制的控制力量如此强大,它能够灵活地应对任何寻求反抗和解放的挑战,极其有效地“收编”反抗力量,把异端改造成主流,最终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只是因为有了那些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自由主义及其批判者
一种思想,怎样才算是死了呢?我认为就是它不再能够成为社会生活实践的指南,只能进入博物馆成为考古研究的对象。
自由主义不断被宣布死亡,恰恰表明它还活着,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自由主义必定强调自由,但强调自由的未必就是自由主义。
罗尔斯:社会正义
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推理论证了一个正义的社会契约中最关键的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要保障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条原则是,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分配,必须满足两个限定条件:一个是“公平的机会平等”,一个是要满足差异原则(就是这种不平等,能够让处境最糟糕的人改善状况)
诺齐克:自由至上
持有的正义三项原则:“获取正义”、“转让正义”、“矫正正义”
“最小国家”根本不会担心社会经济的分配模式是什么,而只要保障人们持有的程序正义,也就是满足持有正义的三个原则。
德沃金:平等
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尊重每个人自己选择的生活目标和方式。
平等的关怀:平等关怀的原则不是简单地给所有人“平等的待遇”,而是要把每个人“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
桑德尔:社群主义
当代人不必为历史负责这种说法,背后的依据是一种道德理论支持,叫作“道德个人主义”。就是相信每个人作为道德主体,都是自由而独立的个体。每个人自主选择自己的目标,为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也仅仅需要承担这种责任,不受任何超出个人选择的道德纽带约束。
社群主义强调,“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先有社群,社群造就了个体。
沃尔泽:原子化
他认为,自由主义的理论真实反映了现实,所谓“孤立的自我”确实存在。
所有文明起初都是群体主义的。… 但在高度流动的现代社会,个人总是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特定的地方性社群。
泰勒:本真性
认为只有自己才对自己具有绝对解释权,这种观点叫作“唯我论”。(独白式的幻觉)
现代性的难题:个人自由带来的病症是真实的,但威权式的精英主义的解药可能是毒药。这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现代人不能放弃自由,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自由带来的问题。
泰勒认为必须坚持个人自主性。
我们的自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又来自何处?泰勒的回答是:来自我们和他人的对话,以及对话中的反思。我们无法单单依靠自己来构成自我,形成有意义的独特性标准。自我的理想是在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
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需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
个人自主性的来源不可能是“唯我论”的独白,而只能来自关系性的对话。… 意义和价值的标准依然存在,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中。
哈尔马斯:主体间性
哈尔马斯认为,好好说话这件事本身有很深的道理。… 他从中发现了一种理性的类型,既不是工具理性,也不是价值理性,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交往中的理性,哈尔马斯称之为“交往理性”。
“交往理性”,也就是好好说话这件事,其实是我们生活中规范性共识的源头。
“交往理性”为我们的生活世界确立了理性规范的原则基础,以及能够抵御“系统的殖民”。这关乎我们的自由、尊严、爱和正义。
后冷战时代的争论
福山: 历史终结论
历史发展有自己的方向,我们最后会走到历史的终点。但是这个终点是自由主义民主。
在福山看来,人生在世有一种根本需求,就是“获得承认”,要求别人承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 福山相信,这种斗争比阶级斗争更加根本。… 自由民主制在原则上已经实现了这种平等的相互承认,所以他宣布“历史终结了”。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七个主要“文明圈”: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亨廷顿坚持主张,一个文明的核心价值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要重建世界秩序,最好的办法是让每个文明圈内部的核心国家来主导“圈内秩序”。然后在文明圈之间,展开平等对话协商、彼此妥协让步,以此控制冲突,防止冲突激化走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