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胡诌
I am trying to dump my random thoughts here periodically if it cannot form its way into a longer argument.
enery
“让万物穿过自己”是一种保持开放心态的姿势。 you are not important or even relevant, 做一个吸水的海绵宝宝。
不必对事情有太多激烈的情感,so you can save energy and spend substantial amount of time on one subject. 要 channel your energy。
关键不是让行的人找到你,而是让不太行的人找不到你。
意义
意义都是 after image。所以对抗犹豫不决的大致路线就是,先凭直觉直接开干,乱做出个差不多能用的,然后一点点再改,优化好,最后躺下来悠闲地回头看看,做的这坨屎有什么意义。
悲观的时刻,适合大胆做没做过的事情。末日创业。生死存亡之际,适合谈恋爱。
taste
good taste 应该是小而美、贵又废的,值得你为了它争论地面红耳赤。
aigc
不知道从哪天起,我开始从 midjourney 这类 generative ai 的作品中,寻找画油画的灵感。今天猛然一惊,我被 ai 奴役了,我要完蛋了。
自从我看到一个热门科技类博客里的技术趋势 ppt 中,把 transformer 解释为成数据转换,把 stable diffusion 解释为成数据图像,就彻底祛魅了。
感知和重建
stable diffusion 和多模态造就了 generative ai 的 hype。生成式技术的效果越来越好,将 reconstruct 的重要性和可能性拉回到视野。
感知是理解外部环境数据为一个世界模型,重建是用世界模型和其它指令创造环境数据。感知是归纳、理解,重建是演绎、生成。
我认为用重建来做感知的仿真测试没有太大意义。it is just wrong 因为理解比创造容易,凡人理解上帝的创造而不是反过来。在技术上感知永远比重建简单。认出一只猫和画出一只猫哪个容易?所以不可能用 low tech 去优化 high tech。当重建能用于构造测试集的时候,感知早就已经能覆盖这个测试集。又回到费曼说的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