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s and reflections, deviant ideas and intrusive thoughts.

《日常的深处》书摘

Posted on 2024-08-31

王小伟

哲学应该有另外的样子,它要不就是去找世界的根本结果,要不就是去回应每个人生命中非常具体的真问题。

技术哲学恰恰是“反技术”的

抬头看老人,低头看孩子,这让每一个中年男人的视野伸得极长,触及新生与死亡,因此心理逐渐脆弱,并容易热泪盈眶。

今天的人总感觉到被外物所累,为获得吃穿住用行诸多物品感动疲惫,他们想要重回人与物的和谐关系。

所有的东西都处于二十四小时待机状态,随时点亮、立等可取。所有的技术都不再需要人的照顾,都不配花心力。

一个粗壮的健全人有爱吃肥肉的责任,爱吃瘦肉是食物充裕下的挑食症。

“极端饥饿“富有超越性。… 据说肚子刚开始饿起来,人会焦躁,到处找吃的;再饿下去,人的生命感会下降,精神凝滞板结,人会变得像植物,逆来顺受;再继续饿着,人将患上浮肿病,很快就会倒毙。

家庭聚餐具有重要的存在论意义。… 焦点事物和消费事物不同,前者通过操劳和身体性的投入不断地生成意义感,后者就是买卖关系,会造成巨大的精神空虚。… 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 两口子分工,就能感到对方不可或缺。把菜做好,一同操劳之后举杯对饮,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就接通了。

营养学的发展把食物丰富的关系性内容简单还原成一堆微不可见的营养物质,这对饮食本身或许是极大的冒犯。

宇宙节奏

人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物,分别心特别严重。这导致了严重的内卷。据说高净值人士的父母见面要问彼此菜地的长势。… 它的企图在于探究别墅院子的尺寸。

农民盖房不全是靠钱。… 建房采取了一种众筹模式。… 在这种众筹的营造活动当中,透过身体性的投入操劳,生成了一种共同存在感。人和人被联系起来。人们透过客套和仪式,把人情固化下来,存储下来,流通起来。人情货币构成了社会资本。

家是什么?家是一个锚点,需要钉在一个地方,几世人住过,房子就像核桃一样盘出来了,开始焕发光泽。几年换一个地方,很难像个家。

家对每个人来说,常常是一种治疗。这种治疗不需要医生,不需要一起,它的工作原理更像是充电站。当你精疲力竭时,只要在家中某个角落的躺椅上待一会儿,有时候就能满血复活。人的在世像一只蜗牛,胆敢赤身裸体地奋斗,是因为正将家园背在身上。

古代欧洲人是把世界看成家园,人不是以占据物理空间的方式在世界之中,人实际上栖息在世界里,所有人都是居民。一言以蔽之,世界即家园。

人总是在对各种各样的“里面”interior 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人非常异常,总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总想开一个洞,透过对“里面”的营造,得以从庞大的确定的自然中逃出去。在相当长时间里,对“里面”的营造反映了人的自由性。

中国老人非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一样去拾掇,他们对孩子的着装是有诉求的,不完全是功能性的考量。

所有衣服本质上都是制服,之所以好穿,是因为代表着一种潜在的角色。 … 想不想穿这件衣服,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对特定角色的认同和接受。

和计算机人工智能等高技术 high tech 相比,低技术更值得深入观察,它直接和普通人的生活相关。穿衣该算是典型的低技术。

服装和现实匹配不上。在老一辈人眼中,这通常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骄横的偏见。… 青年人的主体性更加自觉,想要自己设定现实。

作为大型哺乳动物,视线相交会引起警惕,感觉有被捕食的风险。

不过近来发现老人痴迷智能手环,把走路本身变成了步数竞赛,把行走的内在价值再一次抽空了。… 这种想要搜集自己一切痕迹的癖好形成了一种“量化自我”的文化,近来成了技术哲学的研究热点。

我楼里有个李老头就特爱干这事儿,清早起来围着一棵歪脖树绕圈,晚年活成了一颗卫星。

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在路上边跳边唱这首歌。那时候心灵粹白,世界充满浮力。

电视

传统农具的“可供性” affordance – 其材料和工程物理特性 – 邀请人按照特定的方式去摆弄它,进而固定下来一种或几种特定用法。农具自己能说话,它自带说明书的。

现代社会使人丧失了一种象征能力,不再能想象另外一种生活和意义。整个世界都被技术象征垄断,技术则象征它自己。

电视的本质是播广告。电视台透过播放综艺、电视剧、电影等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接着把观众的注意力打包成一种商品,卖给企业,赚取巨额的广告费,观众成了“受众商品”。… 电视的新形态是短视频

打印机

本雅明曾专门讨论过摄影术对生活世界的影响。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区分了“膜拜价值”cult value 和“展示价值” exhibition value。膜拜价值指向作为崇拜或敬奉对象的价值,它与艺术品的独特性相关。展示价值指的是艺术作品在公共展示和消费的背景下所具备的价值。… 打印技术解构了书法作品的膜拜价值,把展示价值捧得很高。

学校

学校作为一个空间已经从生活世界里整个儿切割出来了,变成了一块在地球上的外星飞地。

超过自己的生命体验去谈历史,就像是一个三岁小孩谈养生一样。

本来这些小孩生活在自足的生态小环境中,遥远的事物和他们无关。生活在“附近”里,他们有一种天然的均衡、平等、亲切和熟悉性。

一个高度符合文明理想的体育就像洗得特别干净的猪大肠一样,前者不好看,后者不好吃。

手机

虽然壁炉是一个物,但是围绕这个物件组织起来了一系列的事情。这些事儿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

暖气的最高级形式是地暖。它时刻提供热量,但拒斥你对它的凝视。… 外面的大雪纷飞也变得单调,因为它不再是构成温暖的一个成分,堕落成一种天气现象。

手机是一个形而上学机器,它正在且时刻生产一种世界图景。在这一图景中,只有最为直接的欲望是有意义的,而与欲望实现相关的一切操劳和繁难都是负担。这导致了一个重要的心灵变化:人们对虚拟的现实越来越宽容,而对当下的现实越来越苛刻。

微信

哲学圈有人特别热衷在周末开会,据观察,张罗开会的通常是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油腻男人。他们夫妻关系紧张,子女在外念书,孑然一身,借着开会来寻求膜拜,以补充稀薄的睾酮。

微信所带来的观望文化让人显得非常卑劣。

分享的本义是切割、舍弃。它不是让你去羡慕我。.. 分享的本质是“在一起”。

人们见面只聊车房和结婚生娃的情况,话题集中在挣了多少钱。所有的讨论都挤在此岸,彼岸的话语是零星的。

囤积

我的体会是,一个人的一生,似乎就是他/她用过的、正在使用的和从未使用但也已拥有的东西构成的。

断舍离是一项生活主张,说是要断绝物的进入,舍弃不需要的物,进而远离物以获内心的平静,过上没有烦恼的生活。

物背后的资本是造成痛苦的原因。资本家开足马力不停生产,不断用新的物来引诱你。… 不断地诱导你产生不正当的欲望。这些欲望实现不了的时候,你陷入痛苦,实现时,你陷入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