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书摘
威廉·B. 欧文
引言 生活之计划
高远的目标是人生哲学的首要成分
斯多葛主义和禅宗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比如说,两者都强调对我们周围事物稍纵即逝之本性的思考,以及在可能的基础上掌控欲望的重要性。它们都建议我们追求安宁,并就如何获得和保持安宁提出了忠告。
斯多葛主义者并非悲哀地退居一隅,被动接受世界的恶习和不公正,而是充分地参与生活,并且努力工作,以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在我研究欲望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有思想的人几乎不约而同地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如果我们不能够克服我们的贪得无厌,我们是不可能有良好、有意义的生活的。还有一个共识就是:驯服我们贪得无厌之倾向的绝妙办法,就是劝说我们去渴求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
第 1 章 哲学对生活感兴趣
苏格拉底是“把哲学从天上拉下来,将她置于人类的城市,将她带到人们的家里,并迫使她问及有关生命和道德以及善恶问题的第一人”
哲学家们在他们的教学中强调了“教育的道德方面以及对个性和内在生活的发掘”
昔勒尼学派认为生活的宏伟目标就是体验快乐,因此主张抓住每一个机会去体验快乐。犬儒派则主张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他们论证说,如果要过良好的生活,你就得学会接受近乎于一无所有的状况。斯多葛学派位于昔勒尼学派和犬儒派之间的某个位置: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享受生活所能提供的良好事物,包括友谊和财富;只要他们不紧紧抓住这些良好的事物不放就行。
第 2 章 最早的斯多葛主义者
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让人们追求德行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他们理解什么事情是好的:如果一个人理解真正的好事情是什么,由于他是有理性的,他就一定会追求这些事情,因而就会变得有德行。
第 3 章 罗马斯多葛主义
当一个哲学家演讲时,他的话应该使他的听众颤抖、使他们感到惭愧,当他说完之后,听众不是应该给他喝彩,而是应该被震慑得一言不发
第 4 章 消极想象: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一旦满足了对于某事物的欲望,他们就会适应这个事物在生活中的存在,结果就会不再渴望它——或者至少会发现它不像曾经的那样令人渴望。
幸福的关键就是阻止这个适应的过程。一旦得到了经过辛苦工作才得到的东西,我们要采取步骤来阻止自己把这些东西看得习以为常。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阻止这个适应的过程,还需要找到一个办法来逆转它。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一种技巧来给自己创造一种对于已经拥有的事物的欲望。
斯多葛主义者认为,他们有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建议我们花时间想象我们失去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比如妻子离开了我们,汽车被偷了,或者失去了工作。斯多葛主义者认为,这样做,相对于不这样做,会让我们更加珍视我们的妻子、汽车和工作。
消极想象
进行消极想象——更概括地说就是采纳斯多葛主义——能够消除一无所有带来的部分痛苦,因而使得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不至于像不进行消极想象那样悲惨。
孩子能够享受快乐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把任何事情看得习以为常。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的新奇和令人惊讶达到了精彩的程度。不仅如此,他们对这个世界如何运行也不确定:也许他们今天拥有的东西明天就会神秘消失。当他们甚至还不能够依赖于某种事物的持续存在时,他们是很难把它看得习以为常的。
他们很可能只为向伴侣抱怨电视上没有值得一看的节目,而忽略窗外燃烧着的绚烂的落日。
预想某种坏事的发生和因为这种坏事而焦虑,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深思熟虑是一种智力活动,我们进行这样的活动而不影响我们的情感,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 5 章 控制的两分法:论变得无敌
爱比克泰德说,你主要的欲望,应该是这样的,它不会因为你编织了无法满足的其他欲望而遭到阻挠。你的其他欲望应当与这个欲望相吻合,如果不能够吻合,你就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抑制它们。如果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陷入因为会否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产生的焦虑了;你也不会陷入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事物而产生的失望了。爱比克泰德说,的确,你就能变得无敌了:如果你拒绝参加你可能输掉的争斗,你就永远不会输掉一场争斗。
一个斯多葛主义的践行者在进行日常事务时,会把控制的三分法牢牢记在心里。他会执行某种“鉴别分类法”,从而把生活的元素分成三个范畴:他能完全控制的,他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以及他能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第二个范畴中的事物——他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他会放置一边作为不值得担心的事物。这样做时,他会为自己省去大量不必要的焦虑。他会转而关注他完全能够控制的事物和他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当他关注最后一个范畴中的事物时,他会仔细地为自己设定内在而非外在的目标,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大量的挫败和失望了。
第 6 章 宿命论:放下过去……以及现在
斯多葛主义者认为,保持我们安宁的一种方法,就是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采取一种宿命论的态度。根据塞涅卡的说法,我们应该把自己供奉给命运,因为“知道自己同宇宙一起漂流沉浮,对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斯多葛主义者主张宿命论时,我认为他们主张的是宿命论某一限定的形式。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在忠告我们针对过去持宿命论的观点;他们要我们牢记在心,过去是不能改变的。
第 7 章 自我否定:论应对快乐的阴暗面
除了要生活得好像坏事已经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之外,我们有时候还要促使坏事真的发生。尤其是,我们应时不常地给自己制造机会,去经历我们本来可以轻易避免掉的不舒适。
斯多葛主义者会指出,锻炼自控还会有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好处。特别是,有意识地避免快乐,本身也会让人快乐,这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
第 8 章 沉思:监督自我践行斯多葛主义
在我们践行斯多葛主义的过程中,另一个进步的标志就是,我们的哲学是由行为而不是言语构成的。爱比克泰德说,最要紧的事情,并不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斯多葛主义原则的能力,而是根据这些原则来生活的能力。
第 9 章 责任:论热爱人类
因为斯多葛主义者珍视安宁,也因为他们懂得别人有能量来搅乱自己的安宁,所以我们可能期待他们生活得像隐士一样,而且还会建议我们也这样做;但是斯多葛主义者绝不做这样的事情。他们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动物,因此我们就有责任和其他人形成和保持关系,尽管这些人可能给我们带来麻烦。
“伙伴关系就是创造人类这件事情中隐匿的目的。”因此,一个很好地发挥了人的功用的人,就是既理性又社会化的。
几千年来,在各种文化中,那些仔细考虑过欲望的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无论什么东西而终日劳作,都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或者安宁。
第 10 章 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
到现在应该清楚了,斯多葛主义者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与别人进行交往,他们就冒了安宁被别人搅扰的风险;如果用回避别人的方式来保持安宁,他们就不能尽到形成和保持人际关系的社会责任。
一开始,斯多葛主义者建议说,在不得不与别人打交道之前,我们应进行准备。因此,爱比克泰德忠告说,在我们独处时,我们要形成“一种特定的性格和模式”。然后,当我们与别人进行交往时,我们就能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
因此斯多葛主义者建议我们避免与价值观被腐蚀的人做朋友,以免他们的价值观污染我们。相反,我们应该寻求分享我们(正宗斯多葛主义的)的价值观,尤其是那些遵循这些价值观且在生活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人来做朋友。
斯多葛主义者说,除了对与之交友的人要有选择性之外,对于参加哪些社会活动也应该有选择性(除非社会责任要求我们参加这些活动)。
斯多葛主义者对于性的保守态度,现代读者听起来是过分拘谨,但他们自有道理。我们生活在一个沉溺于性的时代,对许多人来说,这种沉溺的结果,就他们心灵的和平而言几乎是灾难性的。
第 13 章 愤怒:论战胜反快乐
为了避免动怒我们还应该记住,那些激怒我们的事情通常并不会真正伤害我们,只是使我们烦恼。
第 14 章 个人价值观:论追求名誉
如果你一直不在乎社会地位,你的生活就会好得多。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珍视他们的自由,因此不愿做任何使得别人的权力凌驾于自身之上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追求社会地位,就赋予了别人控制我们的权力:我们不得不盘算着做一些事情,以便让他们称赞我们,而且还必须抑制自己不要做出一些使他们不悦的事情。
爱比克泰德说,如果希望保持自由,那么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对别人如何看待我们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而且,我们应该坚持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既不要在意他们的批评,也不要看重他们的称赞。
第 17 章 老年:论被赶到养老院
在各种各样的人生哲学中,斯多葛主义特别适合我们的后半生。对大多数人而言,老年是生命中最具挑战性的时光。然而,斯多葛主义的主要目标不仅是教导我们如何应对生命的挑战,更是教导我们在应对生命挑战的时候如何保持安宁;而且老年人更有可能比年轻人珍视斯多葛学派哲学家提议的这种安宁。
第 19 章 论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现在就开始,并准备遭受嘲弄
尽管践行斯多葛主义的确需要付出努力,但是不践行斯多葛主义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 20 章 斯多葛主义的衰落
斯多葛主义者宣称获得幸福的最好方式并不是过一种自我放纵的生活,而是过一种自我约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牺牲的生活,而且它在这方面也并非孤立无应
第 22 章 践行斯多葛主义
对于那些希望尝试斯多葛主义的人,我要给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践行我所说的隐秘的斯多葛主义:我认为,对于你是一个斯多葛主义的践行者这件事,你可以很好地保守秘密。
自从成为一个斯多葛主义者以来,我的欲望有了巨大的改变:我对许多过去我曾经视为正常生活中必需的事物不再有什么需要了。
过去我的钱总是无法满足需要,但是现在再也不是这样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能够用钱买到的东西我已经很少需要。